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倫納德·伯恩斯坦

倫納德·伯恩斯坦英語Leonard Bernstein,1918年8月25日-1990年10月14日),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勞倫斯,美國指揮家、作曲家[1]

目錄

生平

1935年入哈佛大學,師從W.俾斯頓、EB 希爾學習作曲,師從辟斯頓、E·B·希爾學習作曲,1939年畢業,後入費城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指揮。1941年任波士頓交響樂團助理指揮,師從布魯諾·瓦爾特。1943年,臨時代替生病的瓦爾特上台,指揮了三首「難曲中的難曲」(包括曲目《唐吉訶德》、舒曼《曼弗雷德》序曲與瓦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序曲)而大獲成功,自此在樂壇上嶄露頭角。當時他就已經有不少作品面世,包括第一號交響曲《耶利米》、芭蕾舞劇《自由想像》、音樂劇《夜生活》等,自該年起頻頻擔任紐約愛樂的客席指揮。1958年,成為紐約愛樂樂團有史以來第一位土生土長的音樂總監[2]

他在任職的12年間,開創了該團的黃金時代,其間他曾榮獲「桂冠指揮家」的稱號,從此一舉確立了第一流指揮家的名聲。這12年間號稱紐約愛樂的黃金歲月(1958-1969)。期間,他還和樂團拍攝了一系列電視節目《年輕人的音樂會》,對古典音樂在美國年輕族群中的推廣,有極大的作用。

1969年,伯恩斯坦自紐約愛樂退休後,後半生轉往歐洲發展,原本是希望多花點時間作曲,不過顯然事與願違,多數時間都在從事教育後進,以及擔任歐洲知名樂隊的客席巡迴演出指揮工作。他在歐洲最重要的功績,是與維也納愛樂保持長久而良好的關係,在DG留下許多經典錄音,因此維也納愛樂頒給伯恩斯坦「榮譽副同志」的殊榮。

1989年12月23日和12月25日是他永遠被值得紀念的兩天,伯恩斯坦在鋼琴家朱斯圖斯·弗朗茲的邀請下到柏林指揮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地點分別是柏林愛樂廳和音樂會堂,由Unitel攝影。當時正值柏林牆倒下,伯恩斯坦將交響曲中席勒的歡樂頌改為〈自由頌〉。伯恩斯坦對此說道:「我肯定,貝多芬會同意咱們這麼做的」。超過20個國家,一億人通過電視轉播收看了這場音樂會。

此後,伯恩斯坦所指揮的曲目範圍逐步擴大,從巴洛克到現代各家均有涉獵,尤其是浪漫派作品。其中又以與他同是猶太人指揮兼作曲家的馬勒的作品為最。作為作曲家,伯恩斯坦一生共創造了3部交響曲(第一交響樂《耶利米》、第二交響樂《焦慮年代》、第三交響樂《猶太詩文》),《西區故事》、《天真漢》、《在小鎮上》等多部音樂劇,以及一些歌劇歌曲等,當中不乏傑出之名作。1935年,他完成了第一部個人作品,為鋼琴與人聲所作的《讚歌148》[3]

視頻

倫納德·伯恩斯坦講解「指揮的藝術」

視頻

格羅菲《大峽谷組曲》(倫納德·伯恩斯坦/紐約愛樂)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