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倫佐·皮亞諾 (Renzo Piano, 1937年9月14日-)是意大利當代著名建築師。1998年第二十屆普利茲克獎得主。因對熱那亞古城保護的貢獻,他亦獲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

倫佐·皮亞諾
原文名 Renzo Piano
出生 1937年9月14日
熱那亞
國籍 意大利
職業 建築師
知名作品 蓬皮杜藝術中心,關西國際機場,提巴歐文化中心,波茨坦廣場改造

目錄

主要成就

1998年獲第二十屆普利茲克獎

個人介紹

倫佐·皮亞諾出生於意大利熱那亞一個建築商人世家,目前仍生活並工作於這一古城。他受教並於其後執教於米蘭工學院(Milan Politecnico)。1965年-1970年,他為路易·康和 Makowsky工作。1971年-1977年,他與理查德·羅傑斯共事,期間最著名的作品為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1977)。

皮亞諾的作品範圍驚人,從博物館、教堂到酒店、寫字樓、住宅、影劇院、音樂廳以及空港和大橋。在他的作品中,廣泛地體現着各種技術、各種材料和各種思維方式的碰撞,這些活躍的散點式的思維方式是一個真正的具有洞察力的大師和他所率領的團隊所要奉獻給全人類的禮物。這是本世紀乃至前幾個世紀的大師們的共同理想。他重視材料的運用,對材料有着特殊的敏感,他更重視技術對材料性能的進一步發掘,經他手使用的材料都被發揮到了材料性能的極至。這種敏感,可以說來自於工匠世家深厚的家學和傳統,來自於天性和勤奮。他沒有繼承父輩們所從事的家族事業,而是意無反顧地投身於他所熱愛的建築設計工作。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的事業卻實現了他家族長久以來無法實現的夢想。

皮亞諾十分重視各種技能的發揮,不僅僅是徒手製圖技能,還有計算機操作技能,並且更重要的是他重視實際動手的模型製作能力。而他工作室中的模型車間更是集中體現其重視動手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的實際作法。

從業三十餘載的皮亞諾,就是這樣孜孜不倦,不斷創新、不斷探索,全身心地投入他的建築設計事業中,並在不斷繼承、不斷打破傳統的過程中逐步成熟。在他的建築實踐中,發明、創新、突破始終是他向空間「維度」探索的法寶,在梅尼博物館的設計中,他以單純的形式唯美的比例,將建築的美回復到功能主義的設計理想中,並發明了可以讓陽光永駐的太陽能採光裝置,將非物質的成分例如陽光引進建築之中,並成為建築的組成部分。在蓬皮杜中心的建造過程中,他設計了一種全新的鋼索結構部件,在這種部件被全法國的鋼鐵公司公宣部為無法實現後,他仍然堅定地相信自己的設計,最終找到了德國的KRUPP公司,這才成功地展示了他的設計思想。「敢於打破常規,並堅定地使之付諸實現,你就會發現,你的設計已不受任何限制,並達到自由自我的境界」這是皮亞諾的經驗之談,也是他走向輝煌的階梯。「人文城市」模式,是他多年醞釀的一個設計理想,這一點在他里昂國際城、柏林波茨坦廣場和熱納亞舊港改建等規劃項目中得到了全面的體現。新建築與老建築,新景觀與老的城市景觀,建築、環境與人,形成了良好的互補關係和依存關係……

他熱愛他的家鄉熱那亞,那裡有他的童年和夢想,是他理想的起點和源泉。他的工作室在旁蒂·內烏的台地上,乘坐熱那亞特有的升降機上來,在大海與山岩之間的那座有着蝴蝶翅膀般屋頂的半岩半船形建築,就是他心靈寧靜的港灣。而他在巴黎馬萊區的工作室則讓他體會到活躍的社會生活,感受社會前進的脈搏。這就是皮亞諾的設計生活,一場在熱鬧與清靜之中,在嚴謹與寫意之間,在理性與情感相交處的,有耐心的遊戲。

蓬皮杜中心簡介

1977年,皮亞諾與他的英國搭檔理查德•羅格斯以喬治•蓬皮杜中心震驚了整個建築界,這座高科技戲仿品矗立於巴黎18世紀時的市中心。自那以後,皮亞諾處處顯得與眾不同。活潑靚麗、五彩繽紛的通道,加上晶瑩透明、蜿蜒曲折的電梯,使得蓬皮杜中心成了巴黎公認的標誌性建築之一。這座上下五層、占地近百萬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包括專門收藏現代藝術的博物館、臨時展廳、電影院、音樂廳、多媒體圖書館和檔案館,以及壯觀的觀景屋頂。每天2.5萬遊人使蓬皮杜中心立即成了這座城市裡最受歡迎的建築物。為了迎接新的千年,它作了全面整修和徹底翻新。

在皮亞諾的監理下,洞穴般的入口大廳代之以新的咖啡廳和新聞中心,圖書館入口的候書長廊被縮短,頂樓簡陋的飯館被裝修成別具一格的全方位服務餐廳。中心於千年盛典之際重新開放。

法國前總統喬治•蓬皮杜之所以挑選了當時均30剛出頭的皮亞諾與羅格斯,是因為他想作一大膽的建築表達。皮亞諾-羅格斯的設計滿足了他的心愿,甚至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蓬皮杜中心引起了廣泛的爭論。法國鋼鐵製造商以原設計的雙重鋼樑可能倒塌為由拒絕合作,而皮亞諾和羅格斯的做法也頗令法國人吃驚:他們採用了德國製造商的鋼樑,並且是趁着夜幕偷偷將鋼樑運進去的。

自蓬皮杜項目之後,皮亞諾以他的層層疊疊的建築圖紙營造了世界性的聲譽,日本德國意大利法國都有他大膽的商業性和公共建設項目,他設計的博物館更是讓人望塵莫及。

蓬皮杜藝術和文化中心,簡稱蓬皮杜中心,在法國巴黎市中心區,距盧佛宮和巴黎聖母院各約1000米。英國建築師R.羅傑斯和意大利建築師R.皮亞諾合作設計,建於1972~1977年。

蓬皮杜中心主要包括四個部分:公共圖書館,建築面積約16000平方米;現代藝術博物館,約18000平方米;工業美術設計中心,約4000平方米;音樂和聲響研究中心,約5000平方米。連同其他附屬設施,總建築面積為103305平方米。除音樂和聲響研究中心單獨設置外,其他部分集中在一幢長 166米、寬60米的六層大樓內。大樓的每一層都是一個長166米、寬44.8米、高7米的巨大空間。整個建築物由28根圓形鋼管柱支承。其中除去一道防火隔牆以外,沒有一根內柱,也沒有其他固定牆面。各種使用空間由活動隔斷、屏幕、家具或欄杆臨時大致劃分,內部布置可以隨時改變,使用靈活方便。設計者曾設想連樓板都可以上下移動,來調整樓層高度,但未能實現。

蓬皮杜中心外貌奇特。鋼結構梁、柱、桁架、拉杆等甚至塗上顏色的各種管線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上。紅色的是交通運輸設備,藍色的是空調設備,綠色的是給水、排水管道,黃色的是電氣設施和管線。人們從大街上可以望見複雜的建築內部設備,五彩繽紛,琳琅滿目。在面對廣場一側的建築立面上懸掛着一條巨大的透明圓管,裡面安裝有自動扶梯,作為上下樓層的主要交通工具。設計者把這些布置在建築外面,目的之一是使樓層內部空間不受阻隔。(巴黎蓬皮杜藝術和文化中心,1972~1977年建,R.羅傑斯和R.皮亞諾設計) 羅傑斯解釋他的設計意圖時說:「我們把建築看作同城市一樣的靈活的永遠變動的框架。……它們應該適應人的不斷變化的要求,以促進豐富多樣的活動。」又說:「建築物應設計得使人在室內和室外都能自由自在地活動。自由和變動的性能就是房屋的藝術表現。」羅傑斯等人的這種建築觀點代表了一部分建築師對現代生活急速變化的特點的認識和重視。60年代在英國出現過的「阿奇格蘭姆」建築學派的主張,與此相似。就廣義而言,蓬皮杜中心的建築設計也可以說是代表了現代建築中「重技術派」的作品。

蓬皮杜中心的建築設計在國際建築界引起廣泛注意,對它的評論分歧很大。有的讚美它是「表現了法蘭西的偉大的紀念物」,有的則指出這座藝術文化中心給人以「一種嚇人的體驗」,有的認為它的形象酷似煉油廠或宇宙飛船發射台。

個人作品

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1971-1977)

關西國際機場大阪(1988-1994)

提巴歐文化中心,Nouméa, 新喀里多尼亞(1991-1998)

Beyeler基金會博物館,巴塞爾(1992-1997)

波茨坦廣場改造,柏林(1992-2000)

Auditorium Parco della Musica, 羅馬(1994 - 2002)

保羅·克利中心,伯爾尼(2005)

獲獎記錄

美國建築師協會(AIA)宣布,其榮譽會員倫佐·皮亞諾贏得了2008年AIA金獎。這是建築業的最高榮譽之一。 此外,KieranTimberlake Assoicates贏得了本年的「企業獎」,Stanley Tigerman則獲得了Topaz Medallion(黃玉獎章)。 70歲意大利建築師倫佐·皮亞諾在1971年與當時一起開設事務所的理查德·羅傑斯合作設計了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為其贏得了國際知度。皮亞諾的博物館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例如1987年完成的休斯敦Menil Collection和2005年完成的亞特蘭大High Museum擴建工程。這兩個項目都展示了皮亞諾在內部空間控制自然光線的能力,令人回想起他的導師和老闆LouisI.Kahn的才能。不過皮亞諾的作品還涉及到辦公樓、學校建築和機場。他設計的紐約時報公司的總部被英國《觀察者》(Observer)報譽為紐約市「40年來最好的新建摩樓」。 在宣布金獎結果時,金獎委員會主席ThomasS.Howorth表示,皮亞諾的作品「表現了建築涉及的全部範圍,具有雕塑性、美感和技術上的傑出性。他把多樣化的學科結合在當代建築中,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人性化環境。」 世界著名的意大利建築大師倫佐·皮亞諾獲得了丹麥最高藝術獎項——2008年sonningpriseen獎。這個獎項是由哥本哈根大學頒發的,表彰能夠表現歐洲文化的特別作品。71歲的皮亞諾是巴黎蓬皮杜中心的聯合設計者,也曾在1970年代以突破傳統、引發爭議的Beaubourg而聞名遐邇。

相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