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伦佐皮亚诺

伦佐·皮亚诺 (Renzo Piano, 1937年9月14日-)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建筑师。1998年第二十届普利兹克奖得主。因对热那亚古城保护的贡献,他亦获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

伦佐·皮亚诺
原文名 Renzo Piano
出生 1937年9月14日
热那亚
国籍 意大利
职业 建筑师
知名作品 蓬皮杜艺术中心,关西国际机场,提巴欧文化中心,波茨坦广场改造

目录

主要成就

1998年获第二十届普利兹克奖

个人介绍

伦佐·皮亚诺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一个建筑商人世家,目前仍生活并工作于这一古城。他受教并于其后执教于米兰工学院(Milan Politecnico)。1965年-1970年,他为路易·康和 Makowsky工作。1971年-1977年,他与理查德·罗杰斯共事,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为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1977)。

皮亚诺的作品范围惊人,从博物馆、教堂到酒店、写字楼、住宅、影剧院、音乐厅以及空港和大桥。在他的作品中,广泛地体现着各种技术、各种材料和各种思维方式的碰撞,这些活跃的散点式的思维方式是一个真正的具有洞察力的大师和他所率领的团队所要奉献给全人类的礼物。这是本世纪乃至前几个世纪的大师们的共同理想。他重视材料的运用,对材料有着特殊的敏感,他更重视技术对材料性能的进一步发掘,经他手使用的材料都被发挥到了材料性能的极至。这种敏感,可以说来自于工匠世家深厚的家学和传统,来自于天性和勤奋。他没有继承父辈们所从事的家族事业,而是意无反顾地投身于他所热爱的建筑设计工作。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的事业却实现了他家族长久以来无法实现的梦想。

皮亚诺十分重视各种技能的发挥,不仅仅是徒手制图技能,还有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且更重要的是他重视实际动手的模型制作能力。而他工作室中的模型车间更是集中体现其重视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实际作法。

从业三十余载的皮亚诺,就是这样孜孜不倦,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全身心地投入他的建筑设计事业中,并在不断继承、不断打破传统的过程中逐步成熟。在他的建筑实践中,发明、创新、突破始终是他向空间“维度”探索的法宝,在梅尼博物馆的设计中,他以单纯的形式唯美的比例,将建筑的美回复到功能主义的设计理想中,并发明了可以让阳光永驻的太阳能采光装置,将非物质的成分例如阳光引进建筑之中,并成为建筑的组成部分。在蓬皮杜中心的建造过程中,他设计了一种全新的钢索结构部件,在这种部件被全法国的钢铁公司公宣部为无法实现后,他仍然坚定地相信自己的设计,最终找到了德国的KRUPP公司,这才成功地展示了他的设计思想。“敢于打破常规,并坚定地使之付诸实现,你就会发现,你的设计已不受任何限制,并达到自由自我的境界”这是皮亚诺的经验之谈,也是他走向辉煌的阶梯。“人文城市”模式,是他多年酝酿的一个设计理想,这一点在他里昂国际城、柏林波茨坦广场和热纳亚旧港改建等规划项目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新建筑与老建筑,新景观与老的城市景观,建筑、环境与人,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和依存关系……

他热爱他的家乡热那亚,那里有他的童年和梦想,是他理想的起点和源泉。他的工作室在旁蒂·内乌的台地上,乘坐热那亚特有的升降机上来,在大海与山岩之间的那座有着蝴蝶翅膀般屋顶的半岩半船形建筑,就是他心灵宁静的港湾。而他在巴黎马莱区的工作室则让他体会到活跃的社会生活,感受社会前进的脉搏。这就是皮亚诺的设计生活,一场在热闹与清静之中,在严谨与写意之间,在理性与情感相交处的,有耐心的游戏。

蓬皮杜中心简介

1977年,皮亚诺与他的英国搭档理查德•罗格斯以乔治•蓬皮杜中心震惊了整个建筑界,这座高科技戏仿品矗立于巴黎18世纪时的市中心。自那以后,皮亚诺处处显得与众不同。活泼靓丽、五彩缤纷的通道,加上晶莹透明、蜿蜒曲折的电梯,使得蓬皮杜中心成了巴黎公认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上下五层、占地近百万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包括专门收藏现代艺术的博物馆、临时展厅、电影院、音乐厅、多媒体图书馆和档案馆,以及壮观的观景屋顶。每天2.5万游人使蓬皮杜中心立即成了这座城市里最受欢迎的建筑物。为了迎接新的千年,它作了全面整修和彻底翻新。

在皮亚诺的监理下,洞穴般的入口大厅代之以新的咖啡厅和新闻中心,图书馆入口的候书长廊被缩短,顶楼简陋的饭馆被装修成别具一格的全方位服务餐厅。中心于千年盛典之际重新开放。

法国前总统乔治•蓬皮杜之所以挑选了当时均30刚出头的皮亚诺与罗格斯,是因为他想作一大胆的建筑表达。皮亚诺-罗格斯的设计满足了他的心愿,甚至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蓬皮杜中心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法国钢铁制造商以原设计的双重钢梁可能倒塌为由拒绝合作,而皮亚诺和罗格斯的做法也颇令法国人吃惊:他们采用了德国制造商的钢梁,并且是趁着夜幕偷偷将钢梁运进去的。

自蓬皮杜项目之后,皮亚诺以他的层层叠叠的建筑图纸营造了世界性的声誉,日本德国意大利法国都有他大胆的商业性和公共建设项目,他设计的博物馆更是让人望尘莫及。

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简称蓬皮杜中心,在法国巴黎市中心区,距卢佛宫和巴黎圣母院各约1000米。英国建筑师R.罗杰斯和意大利建筑师R.皮亚诺合作设计,建于1972~1977年。

蓬皮杜中心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现代艺术博物馆,约18000平方米;工业美术设计中心,约4000平方米;音乐和声响研究中心,约5000平方米。连同其他附属设施,总建筑面积为103305平方米。除音乐和声响研究中心单独设置外,其他部分集中在一幢长 166米、宽60米的六层大楼内。大楼的每一层都是一个长166米、宽44.8米、高7米的巨大空间。整个建筑物由28根圆形钢管柱支承。其中除去一道防火隔墙以外,没有一根内柱,也没有其他固定墙面。各种使用空间由活动隔断、屏幕、家具或栏杆临时大致划分,内部布置可以随时改变,使用灵活方便。设计者曾设想连楼板都可以上下移动,来调整楼层高度,但未能实现。

蓬皮杜中心外貌奇特。钢结构梁、柱、桁架、拉杆等甚至涂上颜色的各种管线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上。红色的是交通运输设备,蓝色的是空调设备,绿色的是给水、排水管道,黄色的是电气设施和管线。人们从大街上可以望见复杂的建筑内部设备,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在面对广场一侧的建筑立面上悬挂着一条巨大的透明圆管,里面安装有自动扶梯,作为上下楼层的主要交通工具。设计者把这些布置在建筑外面,目的之一是使楼层内部空间不受阻隔。(巴黎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1972~1977年建,R.罗杰斯和R.皮亚诺设计) 罗杰斯解释他的设计意图时说:“我们把建筑看作同城市一样的灵活的永远变动的框架。……它们应该适应人的不断变化的要求,以促进丰富多样的活动。”又说:“建筑物应设计得使人在室内和室外都能自由自在地活动。自由和变动的性能就是房屋的艺术表现。”罗杰斯等人的这种建筑观点代表了一部分建筑师对现代生活急速变化的特点的认识和重视。60年代在英国出现过的“阿奇格兰姆”建筑学派的主张,与此相似。就广义而言,蓬皮杜中心的建筑设计也可以说是代表了现代建筑中“重技术派”的作品。

蓬皮杜中心的建筑设计在国际建筑界引起广泛注意,对它的评论分歧很大。有的赞美它是“表现了法兰西的伟大的纪念物”,有的则指出这座艺术文化中心给人以“一种吓人的体验”,有的认为它的形象酷似炼油厂或宇宙飞船发射台。

个人作品

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1971-1977)

关西国际机场大阪(1988-1994)

提巴欧文化中心,Nouméa, 新喀里多尼亚(1991-1998)

Beyeler基金会博物馆,巴塞尔(1992-1997)

波茨坦广场改造,柏林(1992-2000)

Auditorium Parco della Musica, 罗马(1994 - 2002)

保罗·克利中心,伯尔尼(2005)

获奖记录

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宣布,其荣誉会员伦佐·皮亚诺赢得了2008年AIA金奖。这是建筑业的最高荣誉之一。 此外,KieranTimberlake Assoicates赢得了本年的“企业奖”,Stanley Tigerman则获得了Topaz Medallion(黄玉奖章)。 70岁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在1971年与当时一起开设事务所的理查德·罗杰斯合作设计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为其赢得了国际知度。皮亚诺的博物馆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例如1987年完成的休斯敦Menil Collection和2005年完成的亚特兰大High Museum扩建工程。这两个项目都展示了皮亚诺在内部空间控制自然光线的能力,令人回想起他的导师和老板LouisI.Kahn的才能。不过皮亚诺的作品还涉及到办公楼、学校建筑和机场。他设计的纽约时报公司的总部被英国《观察者》(Observer)报誉为纽约市“40年来最好的新建摩楼”。 在宣布金奖结果时,金奖委员会主席ThomasS.Howorth表示,皮亚诺的作品“表现了建筑涉及的全部范围,具有雕塑性、美感和技术上的杰出性。他把多样化的学科结合在当代建筑中,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人性化环境。” 世界著名的意大利建筑大师伦佐·皮亚诺获得了丹麦最高艺术奖项——2008年sonningpriseen奖。这个奖项是由哥本哈根大学颁发的,表彰能够表现欧洲文化的特别作品。71岁的皮亚诺是巴黎蓬皮杜中心的联合设计者,也曾在1970年代以突破传统、引发争议的Beaubourg而闻名遐迩。

相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