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
图片来自优酷

会计原则会计工作的指导性规范。对财务会计基本规律的概括与总结。比如稳健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等。实际工作中,会计原则常与会计准则相混用。美国先使用“会计原则”,后流行“会计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即美国的会计规范经历了从“有限的、指导性”的规范(会计原则)发展成“数量可观的指导性和技术性并重”的规范(会计准则)。[1]

目录

简介

会计原则是会计工作的指导性规范。对财务会计基本规律的概括与总结,包括: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也称会计期间假设),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或称会计个体、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它可以是独立的企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内部的责任单位(如分厂),还可以是几个不同法律主体的企业(如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母公司和子公司或集团公司)。企业有独资、合伙股份公司三种形式。

会计主体的三个条件:⑴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⑵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⑶实行独立决算。

持续经营作为会计核算的一个前提条件,其持续经营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会按既定目标正常地持续进行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企业将按原定的用途使用其现有的资产,同时也将按照原先承诺的条件清偿它的债务。

会计分期也称会计期间假设,是指为及时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可以将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相等的期间(月、季、年)来反映。按年划分的称为会计年度,年度以内,还可分季、分月。要分别计算、报告各期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便考核,进行对比,改善经营。会计年度可采用历年制,即与日历年度保持一致。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可以运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与反映,且其币值不变。其中要用货币来计量是进行会计工作的要求,但币值不变才是一种假定,所以,我们认为,货币计量前提最好改称为币值不变前提。一般在通货膨胀不大的情况下,货币计量实际上同时也假定币值不变。货币计量还有一个缺陷,就是它把那些不能用货币去量度的因素,纵然它们能传输的信息很重要,很有用,除了象存货数量等一概排除在会计核算系统之外,如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社会责任等等。

会计十三条原则

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确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实际成本原则、收支分开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等。

1、客观性原则

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基础,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的客观性包括真实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性。真实性要求会计核算结果与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一致。

可靠性是指经济业务的记录和报告应当是公正的,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受会计人员主观意志的影响,避免错误,减少偏差。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要确保内容真实、数字准确、数据可靠。

2、实质重于形式

它是指企业应当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是仅仅以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在实践中,交易或事项的外部法律形式并不总是反映其真实内容。

为了使会计信息真正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仅要以交易或事项的外部形式进行会计核算,而且要反映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

违反这一原则可能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设备在会计上作为固定资产入账,就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3、关联原则

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信息与用户的决策密切相关。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可以帮助决策者预测未来,掌握可能的结果,从而提高当前的决策水平。

同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可以为决策者证明过去决策的结果,从而对原来的决策进行修改或坚持。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应坚持这一原则,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在收集、处理、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信息需求。

4、一致性原则

它是指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在每一期间前后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需要变更的,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变更的内容、变更的累计影响以及累计影响不能合理确定的原因。在会计中,有许多方法可以处理同一经济业务

遵循会计一致性原则,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防止部分企业和个人使用会计方法的变更,有利于会计造假和粉饰财务会计报告

5、可比性原则

指企业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会计指标应当一致、可比。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而且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会计信息的纵向可比性。

不同的企业可能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经济业务也会在不同的时间点发生。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只要是同一交易或事项,就应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6、及时性原则

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拖延。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会计信息与决策的相关性不仅体现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上,还体现在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上。过时的会计信息对决策者的使用价值将大大降低,甚至失效。

在会计中,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各方面的决策需要。

7、明确原则

又称可理解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应当清晰、易于理解和使用。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首先要了解财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内容,使其能够作为决策的依据。因此,清晰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要求。

明晰原则要求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简明易懂,能够简单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能为大多数使用者所理解。只有坚持会计信息的清晰性原则,会计信息使用者才能准确、完整地掌握会计信息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利用会计信息。

8、权责发生制原则

这意味着企业的会计核算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本期已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费用,不论是收到还是支付,均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不属于本期收入和费用。即使在本期已经收到或支付,也不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以权利的取得和责任的完成为收支的标志,有助于正确计算企业的经营成果。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权责发生制。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方法称为现金基础法,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为基础的。

9、匹配原则

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其收入与成本费用相互匹配,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确认每一收入及其相关成本费用。

根据收入与费用的联系信息,收入与费用的匹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收入与费用的因果关系直接匹配,如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的匹配率,其他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成本的匹配率。

第二,根据收入和支出项目存在时间的一致关系,某些与特定收入项目没有明显因果关系的费用项目,如广告费用、办公费用和经理薪金,与同期发生的收入相匹配。

会计核算遵循配比原则,是要求会计期间的所有收入及其相关的成本和费用,在同一会计期间确认、计量和入账,以计算确定该期间的损益。

10、实际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所有的财产在取得时都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如有财产发生减值,应按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外,企业不得自行调整账面价值。

在会计核算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计量应以实际交易价格或交易或事项的成本为基础,主要是因为实际成本客观、易于核算。同时,便于获取和确定实际成本数据。坚持实际成本原则,可以使会计数据客观可靠。

但是,企业资产发生减值,其账面价值不能反映未来可收回金额的,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11、收入支出与资本支出的划分原则

这意味着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应合理划分收入支出与资本支出的界限。支出效益仅限于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作为收入性支出。支出效益延伸至数个会计年度(或营业周期)的,视为资本性支出。

收入性支出是指为取得当期收入而发生的,应当从当期实现的收入中补偿的支出;资本性支出是指为取得当期收入而发生的支出,主要是为以后会计期间发生的支出,应当由以后会计期间的收入予以补偿。

12、谨慎原则

又称稳健性原则,或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当某些会计事项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量选择一种不会虚增账面利润、夸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

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不得多计资产、多计收益、少计负债、少计费用,不得设立秘密储备

根据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经济活动中面对不确定因素作出专业判断和处理会计事项,保持必要的谨慎性,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不得高估资产,不得收受或低估负债或费用。对预计发生的损失,应当计算并记录。对于可能的收入,预计不予记录。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有许多表现形式。

当然,遵循这一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随意设置各种秘密准备,否则,就是滥用这一原则,应当按照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要求予以更正。

13、重要性原则

企业在进行全面会计核算的前提下,对会计过程中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对资产、负债、损益有重大影响,从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办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充分、准确地披露。

对于次要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不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简化。

视频  

什么是会计原则

好看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