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縣大橋鄉
會澤縣大橋鄉位於縣城西北,東經130°12′06″—103°22′02″,北緯26°38′00″—26°44′24″之間。國土面積222平方公里,境內最高海拔3010m,最低海拔1800m,平均海拔2405m,年平均氣溫9.6℃,年平均日照12小時,年平均降雨量936㎜,無霜期192天。[1]
中文名稱:大橋鄉
行政區類別:鄉
地理位置:縣城西北
面 積:222平方公里
人 口:2.79萬人
農業人口:2.73萬人
海 拔:3010m
海 拔:1800m
平均海拔:2405m
目錄
綜述
2006年末轄14個村民委員會,161個村民小組,225個自然村,8030戶,2.79萬人。其中:男1.53萬人,女1.26萬人。農業人口2.73萬人,人口出生率12.39‰,死亡率5.18‰,自然增長率7.21‰人口密度125人/k㎡。鄉政府駐地大橋村委會海拔2558m,距縣城45㎞。總耕地面積3.02萬畝,其中水田0.03萬畝,旱地2.99萬畝。全年播種面積6.02萬畝,其中糧食作物5.87萬畝,總產1409萬㎏,經濟作物0.15萬畝,總產150萬㎏。鄉鎮企業126個,其中私營企業2個,個體企業124個,從業人員650人,總收入1239萬元,總產值747萬元,利潤131萬元,稅金11萬元。社會經濟總產值11623.74萬元,突破「億」元大關。其中農業總產值達10876.74萬元,工業總產值228萬元,交通運輸、飲食住宿、批發零售等社會服務業產值5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25元,糧食總產1409萬公斤,人均有糧40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2萬元。全鄉有中學1所,在校生923人;有小學15所,在校生2305人;入學率99.5%,輟學率1.4%;有鄉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16人,有病床35張;有村衛生所14個,村級衛生保健員14人,全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89.63 %;植樹造林3000畝,封山育林2000畝,全年脫貧1350人。
黨建工作
以「鞏固執政基礎,構建和諧大橋」為目標,以「班長抓班子,班子帶隊伍,隊伍促發展」為根本要求,圓滿完成鄉黨委換屆工作。貫徹落實黨員幹部學習教育長效機制,狠抓黨員幹部思想政治工作。在黨員幹部中廣泛開展了《江澤民文選》、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以及省市縣黨代會精神學習教育活動,「遵章守紀」、「社會主義榮辱觀」主題教育活動。組織各村黨總支書記到江蘇省江陰市考察學習新農村建設,使農村黨員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增強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能力。深入開展第三批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先進性建設,進一步增強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認真落實《黨員幹部承諾制度》、《黨員警誡制度》等十項制度,紮實推進「三級聯創」工作,嚴格發展黨員,培養優秀黨員幹部,黨風廉政和機關作風建設進一步加強。充分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切實抓好統戰武裝工作。以「唱響主旋律,頌揚新風尚」為主題,紮實做好黨的宣傳工作,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產業發展
紮實推進「雙強雙興」經濟發展戰略,主導產業得到優化,新興產業得到培育。一是馬鈴薯產業實現優化升級。不斷推進規模化種植,科學化管理,加快種薯和商品薯生產基地建設,產業發展布局得到優化。全鄉種植馬鈴薯5萬畝,產量達11萬噸,總產值5600萬元。落實「科技興農」措施,以樣板栽培為途徑,馬鈴薯品質得到優化。完成馬鈴薯高壟雙行栽培示範樣板2萬畝,其中市級馬鈴薯高壟雙行樣板0.4萬畝。暢通營銷渠道,實施「品牌戰略」,馬鈴薯市場銷售服務體系得到優化。扶持發展馬鈴薯經銷協會、營銷協會及馬鈴薯營銷大戶,全年銷售馬鈴薯7萬餘噸,實現銷售額3500萬餘元。以馬鈴薯經銷協會為龍頭,堅持走馬鈴薯精包裝路子,打造知名品牌,銷售精包裝「合作—88號」馬鈴薯2000餘箱,實現銷售收入3萬餘元。二是畜牧產業實現穩步增收。堅持按照「小區集中、大戶帶動、依靠協會、連接農戶」的發展路子,不斷強化熟改生餵飼料項目建設、牲畜品種改良、標準化圈舍改造、畜牧養殖科技培訓、疫病防治、養殖大戶和產銷協會扶持六項工作,促進了全鄉畜牧業的健康穩步發展。實現畜牧業產值4224萬元,畜牧業收入3746萬元,人均畜牧業純收入434元,比2005增76元。三是旅遊收入實現「零」的突破。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0餘萬元,其中僅餐飲住宿服務業就達15萬元,真正實現了旅遊收入「零」的突破。四是勞務輸出產業逐步壯大。完成勞務輸出人員培訓3000人次,輸出農村剩餘勞動力6000餘人,實現勞務總收入2400萬元。按照「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思路,乾果產業不斷得到培育,全年完成核桃、板栗、花辣的樣板育苗8000餘棵。
旅遊文化
以打造人、鶴、自然和諧發展的滇東北旅遊勝地」為目標,投資80餘萬元,完成了大橋國家級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大門、停車場、小橋、廁所、仙鶴潭雕塑等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為大橋鄉黑頸鶴、農業觀光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06年11月28日,以「人鶴相親,迎鶴之旅」為主題的會澤·大橋首屆迎鶴節在大橋國家級黑頸鶴自然保護區舉辦成功。此次盛會有市、縣領導和社會各界嘉賓及人民群眾近2萬餘人參加了開幕式。雲南日報、雲南電視台、新浪網等國內80餘家媒體進行對此項活動進行了直接宣傳或間接報道。迎鶴節由開幕式文藝演出、「走近大橋——鶴之旅」徵文頒獎活動、大橋黑頸鶴自然風光農耕文化攝影展、地方農特產品展銷會、關愛黑頸鶴募捐活動、萬人護鶴簽名儀式、楊華個人攝影展、王高祥「鶴舞高原」宣傳館、景區觀鶴旅遊「一主八輔」九項活動組成。會澤·大橋首屆迎鶴節的成功舉辦,擴大了「鶴鄉」旅遊的知名度,成為大橋鄉培育黑頸鶴、休閒農業觀光文化旅遊產業的「里程碑。
新農村建設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和「三村四化」新農村建設的具體目標,紮實推進楊梅山新農村建設。一是堅持「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思路,積極構建以「合作—88號」馬鈴薯、肥豬養殖為支撐,黑頸鶴生態旅遊帶動的飲食服務、擀氈工藝為補充的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實現產業特色化。實現經濟總收入45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15元。 二是多渠道籌集資金90餘萬元,以治理「髒、亂、差」為突破口,全力實施以「五通、五改、五堆、五化」為主要內容的「四五」工程,初步實現村莊美化,庭院淨化。三是深入實施了「千百十」農民素質培訓工程,深入開展「群星文明工程」創評活動,紮實推進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工作,逐步實現村莊和諧化。
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和扶貧開發工作
一是扶貧開發工作穩步推進,脫貧致富步伐明顯加快。總投資60萬元,完成柏家棚子、何家村、地德卡11組、楊梅山18組4個省級重點村建設。總投資15萬元,完成縣級重點村(李家灣村委會小柳樹)建設。二是實施農村飲水工程,飲水困難得到逐步解決。全年投資27.5萬元,完成飲水工程6件,解決了者米、李家灣、八家村、涼水部分村組,約307戶1400餘人2200餘頭牲畜的飲水問題和1000餘畝耕地的灌溉問題。三是農田水利工作穩步推進,防汛抗旱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加固河堤2.7公里,修復河堤缺口30餘處358米。四是村組公路建設有所突破。新修村組公路16.5公里,解決了37個村民小組1100多人的運輸難的問題,同時維修了14條鄉村公路。五是電網改造工程成效明顯。完成網改台變3個,網改221戶。
視頻
航拍會澤縣大橋鄉地德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