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伐檀(詩經)

伐檀(詩經)

目錄

【原文】

坎坎伐檀兮①,

置之河之干兮②。

河水清且漣漪③。

不稼不穡④,

胡取禾三百廛兮(5)?

不狩不獵,

胡瞻爾庭有縣貆兮(6)?

彼君子兮,

不素餐兮(7)。

坎坎伐輻兮(8),

置之河之側兮。

河水清且直漪(9)。

不稼不穡,

胡取禾三百億兮(10)?

不狩不借,

胡瞻爾庭有縣特兮?

彼君子兮,

不素食兮。

坎坎代輪兮,

置之河之漘兮(12)。

河水清且淪漪(13)。

不稼不穡,

胡取禾三百囷兮(14)?

不狩不獵,

胡瞻爾庭有縣鶉兮⑤?

彼君子兮,

不素飧兮(16)。

【注釋】

①坎坎:用力伐木的聲音。

②干:河岸。

③漣:風吹水面形成 的波紋。漪:語氣助詞,沒有實義。

④稼:種田。穡:收割。

⑤禾: 稻穀。廛(chan):束,捆。

(6)縣:同「懸」,掛。貆(huan):小貉。

(7)素:空,白。素餐:意思是白吃飯不幹活。

(8)輻:車輪上的輻條。

(9)直:河水直條狀的波紋。

(10)億:束,捆。

(11)特:三歲的獸。

(12)漘(chun):水邊。

(13)淪:小波。

(14)囷(qun):束,捆。

(15) 鶉:鵪鶉。

(16)飧(sun):熟食。

【譯文】

叮叮噹噹砍檀樹,

把樹堆在河岸上。

河水清清起波紋。

既不耕種不收割,

為何取稻三百束?

又不上山去打獵,

卻見庭中掛貉肉?

那些貴族大老爺,

從來不會白吃飯。

叮噹砍樹做車輻,

把樹堆在河旁邊。

河水清清起直波。

既不耕種不收割,

為何取稻三百捆?

又不上山去打獵,

卻見庭中掛獸肉?

那些貴族大老爺,

從來不會白吃飯。

叮噹砍樹做車輪,

把樹堆放在河邊。

河水清清起環波。

既不耕種不收割,

為何取稻三百束?

又不上山去打獵,

卻見庭中掛鶴鴻?

那些貴族大老爺,

從來不會白吃飯。

【讀解】

詩中提出的問題(不勞而獲),應當說是一個尖端問題,即使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專家,也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可以作出種種精闢的分析,提出各種解決方案,但絕不可能在根本上解決這個尖端問題。即使是社會革命,推翻了舊的不勞而獲者, 同樣會產生新的不勞而獲者。中國歷史上的農民革命,最初都是 打着「平均」的旗號,到了最後,革命者首先變成了不勞而獲者。這樣的社會革命,如同賭博中的輪流坐莊,僅僅是一種利益關係 的轉移。

當然,我們的興趣並不在這裡,而在那些憑藉自己的勞動既為自己的生存,也在為他人謀福利的普通勞動者的身上。從他們的角度看,大多數的人並無受壓迫、被剝削的意識,只關心自己 的吃飽穿暖,安居樂業,只感嘆身上的賦稅徭役太沉重。但在客觀上,下層勞動者用自己的血汗為社會創造了財富,而自己應當 得到的回報卻少得可憐。他們早出晚歸,面朝黃土背朝天,把生命的全部價值都抵押在了永無止境的勞作之上,換來的僅僅是苟 且度過一生。他們像機器一般似乎不知疲倦地運轉,運轉着就是生活的全部意義所在,人間的榮華富貴、奢侈享樂、歌舞昇平、狂歡縱慾、花前月下、吟詩作畫、慷慨激昂、談天說地、爾虞我詐、 爭取奪利等等,全都與他們無緣。

也許,命運就是這樣安排的:讓一部分人當牛做馬變機器,讓 一部分人衣錦吃葷高談闊論。也許,人間真的是龍生龍鳳生鳳老 鼠生兒會打洞。不管怎麼說,辛辛苦苦為不勞而獲者做嫁衣裳,是 勞動者必須面對的現實。無論他是否願意,只要他投胎在那一群 人當中,就逃脫不了任人宰割魚肉的命運。[1]

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2]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和「小雅」(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詩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3]

《詩經》編輯成書的年代約在春秋後期,據說孔子曾經刪定過〈詩經〉。到漢代,傳授《詩經》的有四家。齊國轅固所傳的《詩》叫《齊詩》,魯國申培所傳的《詩》叫《魯詩》,燕國韓嬰所傳的《詩》叫《韓詩》,魯國毛亨所傳的《詩》叫《毛詩》。東漢時,《毛詩》得到了官方和學者們的認同,逐漸盛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落以至亡佚。現在我們見到的《詩經》,就是毛亨傳下來的,我們這裡選錄的《詩經》,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註疏》,並廣泛參考了其他研究《詩經》的專著。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