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伏壽(?—214年),漢獻帝皇后,徐州琅邪郡東武縣(今山東諸城)人,西漢大司徒伏湛八世孫,父親是學者伏完,嫡母為陽安長公主劉華。作為皇后二十年,於建安十九年被曹操幽閉而死。

伏皇后

目錄

人物生平

立為皇后

伏壽,徐州琅邪郡東武縣(今山東諸城)人,西漢大司徒伏湛八世孫。父親伏完,沉着器度大,襲爵不其侯,娶漢桓帝女陽安公主劉華,為侍中。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挾持漢獻帝到長安,伏壽跟隨,此時她已入掖庭為貴人。

興平二年(195年),立為皇后,伏完任執金吾,當時漢獻帝14歲,伏壽15歲,兩人相差1歲。不久,漢獻帝東歸,李傕、郭汜等追擊打敗漢獻帝於曹陽,漢獻帝於夜晚偷渡黃河到山西境,六宮妃嬪都步行出營跟隨。伏皇后手持細絹數匹,董承叫符節令孫徽持快刀威脅奪下,殺左右侍者,血液飛濺到伏皇后衣上。等到達安邑,漢獻帝穿的衣服都爛了,以棗栗為糧。

謀誅曹操

建安元年(196年),任伏完為輔國將軍,儀制同於三公。伏完認為政權全在曹操手中,自己嫌自己枉為皇上的外戚,於是把印綬繳上,任中散大夫,不久改任屯騎校尉。 [3]

獻帝遷都許昌後,徒然守着虛位,值宿警衛侍兵,沒有一個不是曹操的舊黨羽和姻親密戚。議郎趙彥曾經向獻帝出謀劃策,曹操深惡而把他殺了。其餘內外不和曹操一條心的,多數遭到誅戮。曹操後來因事入殿中見到獻帝,獻帝極端憤怒,因說:「您假使能夠輔助我,那麼就希望你優厚相待;否則的話,就希望你恩愛相加把我拋棄。」曹操大驚失色,磕頭求出。舊有的規矩,三公大官領兵朝見皇帝,要讓虎賁兵員執銳利武器左右相挾。曹操退出之後,顧盼左右,汗流浹背。自此以後,曹操不敢再這麼朝見獻帝了。

董承的女兒為貴人,曹操殺了董承,又要求殺董貴人。獻帝認為董貴人懷孕在身,連連請予免誅,終不能得。伏皇后看了這個情況,從此心懷恐懼。於是給她父親寫信,講曹操殘酷逼迫的兇相,要她父親秘密地圖劃剷除曹操。伏完不敢動手。

建安十四年(210年),伏完去世,其子伏典繼嗣。

事敗而死

建安十九年(214年),秘密泄露。曹操追查大怒,便逼着獻帝廢去伏皇后,並假為策書說:「皇后伏壽,由卑賤而得入宮,以至登上皇后尊位,自處顯位,到現在二十四年。既沒有文王母武王母那樣的徽音之美,而又缺乏謹慎修身養怡之福,卻陰險地懷抱妒害,包藏禍心,不可以承奉天命,祀奉祖宗。現在派御史大夫郗慮持符節策書詔令,把皇后璽綬繳上來,退去中宮,遷往其他館舍,唉!可悲傷啊!伏壽咎由自取,未受審訊,幸甚幸甚!」又以尚書令華歆為郗慮副手,統兵入宮逮捕伏後。伏皇后緊閉門戶匿藏牆壁中,華歆伸手將伏後牽出。

當時獻帝在外殿,郗慮坐在他身旁。伏後披髮赤腳徒步而行哭泣着經過獻帝面前告別說:「不能再救救我嗎?」獻帝說:「我也不知我的性命還能延續到何時!」回頭望着郗慮說:「郗公!天下難道有這樣的事嗎?」於是曹操將伏後下於掖庭暴室,幽禁去世(《曹瞞傳》稱當場被殺),所生的兩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殺,伏氏宗族有百多人亦被處死,伏壽母親盈(可能即樊普姐)等十九人都被流放到涿郡。

墓址

伏皇后墓位於許昌市南15公里的冢劉村東北隅,墓高10米,占地1730平方米,冢前有兩小墓,為二皇子墓。

爭議

民國史學家呂思勉對伏皇后被誅殺一案存有不同看法,認為以曹操的地位和氣魄不會簡單因為伏皇后給其父親的一封信有詆毀之言而加害,而且漢獻帝也不會因為董承被害而遷怒曹操(董承本身也不是靠得住的忠臣),認為這個案件背後「一定另有原因」,而且背後的事情很大、不便於記載到正史之上,呂思勉推測認為伏皇后有一個通盤的政治計劃而且事關大局,因此曹操不得不動手。

人物評價

曹操:皇后壽,得由卑賤,登顯尊極,自處椒房,二紀於茲。既無任、姒徽音之美,又乏謹身養己之福,而陰懷妒害,苞藏禍心,弗可以承天命,奉祖宗。[1]

王嘉:獻帝伏皇后,聰惠仁明,有聞於內則。

范曄:坤惟厚載,陰正乎內《詩》美好逑,《易》稱歸妹。祁祁皇孋,言觀貞淑。媚茲良哲,承我天祿。班政蘭閨,宣禮椒屋。既雲德升,亦曰幸進。身當隆極,族漸河潤。視景爭暉,方山並峻。乘剛多阻,行地必順。咎集驕滿,福協貞信。慶延自己,禍成誰釁。

李贄:但當日伏後似亦自取,既不能安靜以埃之,又不能周密以防之,立見禍害,亦可憐哉![2]

蔡東藩:誅奸無力反招災,巾幗拚生劇可哀;前有董妃後伏後,魂兮可向許宮來!

家族成員

先祖:伏湛,西漢大司徒

父:伏完,東漢屯騎校尉

嫡母:劉華,陽安長公主,漢桓帝劉志之女

生母:

兄弟:伏德、伏雅、伏均、伏尊、伏朗、伏典

丈夫:劉協,漢獻帝,東漢末代皇帝。

伏壽與漢獻帝有子二人,皆被曹操鴆殺。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里,伏皇后的生平與正史大體相當,主要出場於第六十六回《關雲長單刀赴會 伏皇后為國捐生》,不過在小說里,伏完並非病死,而是與伏皇后一起謀劃除掉曹操,但遭曹操發現而被族滅。有詩嘆曰:「曹瞞兇殘世所無,伏完忠義欲何如。可憐帝後分離處,不及民間婦與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