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增雨
人工增雨被称为“人造雨”,但人造雨并不是从万里无云的天空中平白无故制造出雨滴,而是利用科学的方法与技术,影响云的降水过程来增加降水量,也就是让本来就会下雨的云“加快”或“加强”雨水形成的过程,为了避免词义上的错觉产生误导,所以正确的说是“人工增雨”,又称“种云 (Cloud Seeding)”。
目录
暖云
不同类型的云层因为降雨的原理不同,所以人工增雨的方式也必须随之调整。地面蒸发或植物蒸散的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后,因温度降低而凝结成云。若云的温度高于0℃,我们称为“暖云”。因为暖云里凝结的小水滴体积太小,不足以克服云层内的浮力,所以不会落到地面,此时就需要经过碰撞、合并的过程,形成大水滴之后才能落下成为降雨。所以针对暖云施行人工增雨的主要方式,是设法让这些小水滴增大;例如,可以在云层中喷洒水滴或吸湿性药粉与液体(氯化钠)等,让小水滴透过碰撞、合并的过程而成长,最终克服浮力而落下成为降雨。
冷云
假如水蒸气上升到温度低于0℃的高度,形成的云就称为“冷云”;冷云是由冰晶与过冷水滴 (Supercooled Water Droplet) 组成,过冷水滴会附著在冰晶上逐渐长大到足以克服浮力而掉落。由于在落下过程中经过温度大于0℃的区域,于是就会融解成水滴而形成降雨。但是若缺乏形成冰晶的条件,冷云即使充满过冷水滴也无法降雨;这时候就需要人工协助产生冰晶,最常使用的方式是在冷云中喷洒干冰或碘化银。因为干冰的温度为-78℃,所以喷洒干冰可以使云的温度骤然下降,在没有冰晶核的情况下直接把过冷水滴变成冰晶;至于碘化银则可以作为冰晶核,喷洒碘化银能促使-5℃以下的过冷水滴凝固成为冰晶。这两种化学物品都可以协助冷云内的冰晶形成,等到冰晶成长到一定体积后就能落为降雨,达到人工增雨的目的。
地面造雨法 (Ground Seeding)
地面造雨法是使用地面造雨器燃烧“人工增雨焰剂”,焰剂燃烧后形成烟粒随热空气飘升到高空,当烟粒碰到冷云内的过冷水滴时,就能作为冰晶核使过冷水滴凝结成冰晶,等到冰晶成长后最终掉落成为降雨。地面造雨法虽然经济、安全,但却不是最有效的方式。
空中造雨法 (Airborne Seeding)
人工增雨的现况
台湾地区现阶段施行人工增雨的作业是由经济部水利署执行,水利署会根据中央气象局提供的天气预测资料,掌握人工增雨的施行时间与区域。 由于台湾地区很少出现冷云,因此人工增雨的方式一般为暖云增雨。台湾常见的人工增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利用飞机在空中泼洒60到数百微米的雾状雨胚,透过连锁反应增强降雨的过程;另一种是在地面燃烧人工增雨焰剂,焰剂会释放1~5微米的吸水性或可溶性粒子,加速雨滴的碰撞以帮助降雨;原先从美国购入的人工增雨焰剂粒径较小,不适合台湾一般的云层环境,近年来水利署与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及国防部合作研发国产增雨焰剂,提供更适合台湾地区且环保的选择。 以往台湾地区常在干旱发生时才开始进行人工增雨,此时已经缺乏深厚云层,反而不是最佳施行时机。相关单位近年来吸取国际经验与技术,同时透过气象雷达的资讯收集,加上高速电脑的运算模式辅助等,对施行人工增雨的适当时机与条件,已经累积相当丰富的经验。 虽然人工增雨的成效仍会受到地区气象条件、执行技术及行政配合等种种因素影响,但根据学者的研究得知,燃烧碘化银溶液的地面造雨方式平均可以增加10%降雨量,利用空中造雨方式则可增加至20%,所以人工增雨增加降雨的效果是可以预期。 由于台湾地区年降雨量变化很大,加上气候变迁使强降雨发生机率增多,让台湾的水资源分配相当不稳定,因此除了缺水时实行人工增雨可缓解旱象之外,平时遇到适当气象条件及早实行人工增雨,则可稳定水资源供应,是积极管理水资源的方式之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