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戰
《交戰》,旨在闡述怎樣開展外交活動以配合軍事鬥爭的問題。《交戰》出自明朝劉基的《百戰奇略》[1]。
它認為,在戰爭中,要通過卑詞厚禮結交鄰國,爭取其成為自己的盟友。這樣,在我對敵實施正面進攻之時,它可從側後牽制敵人,就能取得勝利。篇中所引「衢地則合交」一語,出自《孫子兵法·九地篇》。
目錄
原文
凡與敵戰,傍與鄰國①,當卑詞厚賂結之,以為己援。若我攻敵人之前,彼犄②其後,則敵人必敗。法曰:「衢地則合交。」③ 三國蜀將關羽,圍魏曹仁於樊,魏遣左將軍于禁等救之,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④。是時,漢帝都許昌⑤,魏武⑥以為近賊,欲徙河北,以避其鋒。司馬懿諫曰:「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家大計未有損失,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淝之人俱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而內疏,羽今得意,權必不願也。可諭權,令犄其後,則樊圍自解。」魏武從之,遣使結權,遂遣呂蒙西襲公安,拔之,羽果棄樊而去。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對於毗連戰區的鄰國,應當以卑恭言詞和厚重財物結交它,爭取其成為自己盟援國。倘若作戰中我進攻敵人的正面,盟國牽制敵人的後面,這樣,就一定能把敵人打敗。誠如兵法所說:「在多國交界的『衢地』作戰,應當結交盟國作為後援。」
三國時期的蜀國大將關羽把魏將征南將軍曹仁圍困在樊城,曹操派遣左將軍于禁等人率軍前往救援,正趕上漢水暴漲,關羽指揮水師迎戰,俘獲了于禁等步騎兵三萬人,然後把他們押送到江陵。當時,漢獻帝立都於許昌,曹操認為許昌距敵太近,想把首都遷往黃河以北,以躲避關羽的兵鋒威脅。但大將司馬懿卻勸阻說:「于禁等人實為洪水所淹沒,並非作戰不力所造成的失敗,這對國家大局並沒有什麼損失。如果因此而輕率遷都,不僅是向敵人示弱,還會引起淮河、漢水流域的民眾慌懼不安。孫權與劉備雖然結為盟友,實際上是外表親近而內里疏忌。關羽如今得意,孫權必不高興。據此,可以派人諭示孫權,使令他從背後牽制關羽,這樣,樊城之圍就自然解除了。」曹操採納了司馬懿的建議,派遣使者去東吳結好孫權。孫權於是派呂蒙率軍西進襲占了公安和南郡,關羽果然放棄對樊城的圍困而退走了。
注釋
①傍與鄰國:王本作「傍有鄰國」。
②犄(jì):牽制。
③衢地則合交: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
④江陵:今屬湖北。
⑤漢帝都許昌:漢帝,即東漢獻帝劉協。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曹操奉獻帝自洛陽遷都於許昌(今河南許昌東)。 ⑥魏武:即曹操。曹操死後,其子曹丕代漢稱帝,是為文帝,建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故史稱曹操為魏武帝。
作者介紹
劉基(1311年7月1日~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溫州文成縣南田人(舊屬青田縣)。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2]。
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政治家、軍事家與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3]。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