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二林鎮

圖片來自chcg

二林鎮巴布薩語Tackay)位於臺灣彰化縣西南部,地當舊濁水溪下游與魚寮溪之間之濁水溪沖積扇上,東接埤頭鄉,西連芳苑鄉、南鄰大城鄉,北隔舊濁水溪連接溪湖、埔鹽二鄉鎮。全鎮略呈橢圓型,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為一典型農業鄉鎮,亦是全縣面積最大的行政區。古時為巴布薩族二林社所在之地。[1]

目錄

歷史

行政區劃變更

二林鎮在過去是平埔原住民巴布薩族二林社的所在地,鎮名也因此而來,荷蘭時期漢語拼寫作「Gilim」,巴布薩族名拼寫為「Tackay」,並記載此處有許多船停泊處,可見當時是重要的口岸。而在康熙年間高拱乾的《臺灣府志》已有二林、三林之地名,康熙與雍正年間的臺灣輿圖也有二林社與三林港的紀載。荷蘭時期二林地區劃分為瓦布蘭行政區,二林社曾在1642年派代表向第六任臺灣長官保羅·杜拉弟紐司遞交降書,此後二林社成為北部會議區的一部份。

明鄭時期,二林地區屬於天興縣(天興州)的轄區,後來在清代先後隸屬於諸羅縣、彰化縣。而在縣的層級下,二林於康熙六十年(1721年)設堡,雍正年間二林堡分出了深耕堡,到了乾隆年間又從深耕堡分出二林下堡,而二林堡則改稱二林上堡。

進入日治時期後,二林上、下堡與深耕堡一帶在初期隸屬於臺灣縣(後改臺灣民政支部)彰化出張所,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改隸屬於臺中縣鹿港支廳(後改為彰化支廳),隔年二林下堡與深耕堡隸屬於臺中縣二林辦務署,二林上堡則屬於鹿港辦務署。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二林下堡與深耕堡改由彰化廳番挖支廳管轄,二林上堡仍屬鹿港辦務署,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二林上、下堡與深耕堡全改為隸屬於臺中廳的二林支廳。改行州制後,二林地區成為臺中州北斗郡二林街

二次大戰之後,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時二林地區改制為臺中縣北斗區二林鎮,到了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時改為彰化縣二林鎮至今。

市街發展

日治時期初期,二林鎮主要的市區集中在斗苑街南邊與舊二林溪的南北岸,而仁和宮則在市街正北。莿仔埤圳於大正年間開鑿後,聚落往北邊發展,仁和宮廟前的十字街成為市街中心。昭和年間,二林市街以消費市場與仁和宮前的十字街最為熱鬧,市場到東邊運動場與公學校的街上也有不少店家,而市街東邊為文教與行政區,二林公學校、尋常小學校、庄役場、二林分室與武德殿等設施均集中在此。而在二林溪南邊,設有林本源製糖鐵路的車站。

二次大戰之後,二林市街受到往溪湖與彰化的連外道路影響,主要是往北邊與東北發展,成為彰化縣西南部的主要消費都市和轉運中心(範圍涵蓋大城芳苑竹塘)。而原本二林街廓呈現棋盤狀格局,但1980年代後逐漸脫離此種格局。

參考文獻

  1. 二林鎮,ch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