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二夾弦

二夾弦,群眾也稱它為「大五音」。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山東西部以及河南東部及北部,江蘇北部,安徽省北部一帶的地方戲。因為它的伴奏樂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兩根弦夾着一股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眾按照其方言習慣稱它為「兩夾弦、大五音。它與流行在黃河以北的聊城、德州、濱州地區的「四根弦」(也稱「一勾勾」、「河西柳」、「哈蟆嗡」)有密切的血緣關係。

2008年6月7日,山東省定陶縣、安徽省亳州市、 河南省開封市、滑縣聯合申報的「二夾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錄

基本內容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遺產編號:Ⅳ-113

申報地區:定陶縣、亳州市、開封市、滑縣

非遺級別:國家級

遺產類型:傳統戲劇

中文名稱:二夾弦

藝術特色

兩夾弦的基本唱腔為大板、二板。另外還有三板、北詞、娃娃、山坡羊、捻子、贊子、砍頭橛、栽板、哭迷子等腔調。伴奏樂器,以四胡和柳葉琴為主,輔以二胡、板胡、三弦、橫笛等。打擊樂器京劇相同。在唱法上,除老生受高調梆子影響用「二本腔」(假聲)外,小生、旦、丑、淨均以真聲為主,尾聲翻高用假聲,保持了傳統的演唱特色。

兩夾弦的傳統習慣是唱功重於做功,所以它的唱腔是戲劇布局的核心。初期,生、旦角都用本嗓演唱,紅臉、花臉行當都用二本腔(假嗓)演唱。20世紀20、30年代以後,兩夾弦得以迅速發展,角色行當齊全,音樂、唱腔基本形成,唱腔基本上用真嗓,尾音翻高的用假嗓,只有紅臉用二本腔演唱。從這一時期開始,兩夾弦唱腔就基本固定下來。

兩夾弦的唱詞有兩種不同的結構表式;一是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主的上下句式,韻腳為上仄下平,下句押韻。在這種結構形式中,亦有一種字數多少變化不定的長短句結構形式,這種結構形式的唱詞,雖仍為上下句體,但句體的排比羅列、韻腳的要求等不太嚴格,垛句上下的呼應也不一定對稱;另一種結構形式是「三、三、二」結構的[娃娃]句體,這種詞格,除第四句和第七句跳韻外,其餘各句均為同一韻腳。第三句為「平、平、仄」,中間三句為「仄、平、仄」,最後兩句為「仄、平」。在實際應用中,對此要求並不十分嚴格。

兩夾弦所用的語言,為魯西南地區的方言,與普通話相比,聲韻基本相同,但其四聲調值都有着明顯的差異,語彙稱謂不盡相同。

文場樂隊配置、大小不等,一般是四至八人。使用的樂器以四弦(也叫四胡)為主,它類似二胡,有四根琴弦,分別夾着兩股馬尾進行演奏,以發出雙印,音量較大,琴師在演奏時常戴有金屬指帽按弦,音色鏗鏘有力,其它弦樂器有二胡、矮稈墜胡,有時也用小提琴、大提琴配合。撥彈樂器有琵琶(早年是使用柳葉琴、與山東拉魂腔所用相同,現已改為通用的琵琶)、中阮、三弦等。管簧樂器有竹笛、笙、悶子等。

在武場音樂中最關鍵的是司鼓,他是文武場音樂的總指揮,兼奏手板、邊鼓及堂鼓。雲鑼、木魚、小鈸等使用很少,一般不另設專人,而由操持大鑼、鈸的人分別兼奏,嗩吶由弦樂師兼奏。

兩夾弦經典傳統劇目有所謂「老八本」(《頭堂》、《二堂》、《休妻》、《花牆》、《大帘子》、《二帘子》、《花轎》、《抱牌子》)之稱。另有《站花牆》、《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呂蒙正趕齋》《小姑賢》、《王定保借當》等90餘出,多是反映民間的小戲;還有不少是從柳子戲等地方戲中移植過來的。

新中國成立後,兩夾弦創作(或改編)了大量反映社會主義新時代、新生活的優秀劇目,使兩夾弦這一劇種獲得了新的生命,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兩夾弦是以唱為主,以唱制勝的劇種,在發展中也吸取了其它劇種的表演程式,使表演技藝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與劇目相關,行當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為主。其它行當也多是仿製其它姊妹劇種。

兩夾弦的伴奏樂器,在傳統樂器中稱為「三大件」的是四弦、墜琴和柳琴。建國後,多以琵琶代替柳琴。

四弦;是兩夾弦文場伴奏中的領奏樂器,木製。其規格為:弦身共分弦杆、弦柱、千金、弦馬、弦桶、托板、蟒皮、弓杆、馬尾(兩股)九部分。

墜琴:是兩夾弦「三大件」主奏樂器之一。音色柔和,與四弦形式對比,相互補充。早期為八角形木製琴筒,現在改為圓型銅製。

琵琶:是兩夾弦「三大件」主奏樂器之一,彈撥樂器,色彩豐富,聲音與四弦、墜琴搭配諧合,共同形成兩夾弦伴奏樂隊中的音響核心,是該劇種音樂風格特點的重要體現。

另外,兩家弦文場樂器還配有笙、笛、三弦。現在又增加了大提琴、小提琴、電子琴、揚琴、二胡等樂器。

打擊樂器與山東梆子相同。

兩夾弦臉譜吸收了京劇、山東梆子等劇種的臉譜造型藝術,大致分為「白臉」、「紅臉」、「黑臉」、「二花臉」及其他「勾臉」等種類。

兩夾弦的「紅臉」臉譜,有時在表演中並不勾臉。

傳統劇目

兩夾弦經典傳統劇目有所謂「老八本」(《頭堂》、《二堂》、《休妻》、《花牆》、《大帘子》、《二帘子》、《花轎》、《抱牌子》)之稱。另有《站花牆》、《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呂蒙正趕齋》《小姑賢》、《王定保借當》等90餘出,多是反映民間的小戲;還有不少是從山東柳子戲、山東梆子子等地方戲中移植過來的。兩夾弦的劇目將近百出。它的基本劇目有「大帘子、二帘子、趕關,提籃子(武家坡)」,「花牆、藍橋、抱牌子」或「織機、拐馬、柳迎春、花牆、藍橋、太陽牌」等說法。這些劇目主要是比較流行的民間傳說故事。如《大帘子》,即梁山伯與祝英台隔簾相會。

《抱牌子》是何文秀私訪;《織機》是秦雪梅弔孝的後半部。[1]另外,還有相當數量的民間生活小戲,其中丑角戲占有一定的比重,如《七錯》、《打老道》、《打棒槌》、《打城隍》、《打麵缸》、《打瞎子》、《窮勸》、《武大仨下工》、《拴娃娃》等,幽默風趣,富有:眼郁的鄉土氣息和民間文學特色。

兩夾弦的獨有劇目有《王小過年》、《打老道》、《吃臘肉》、《唐二賣杆草》、《翻箱子》、《窮勸》、《富勸》、《賈金蓮拐馬》等,從山東梆子移植過來的有《康府弔孝》、《海潮珠》、《王莽篡朝》、《斬楊人》、《背箱子》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