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二十四節氣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由於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着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4月中國文化部正式啟動將「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工作。24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目錄

節氣由來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最新資訊

「冬」系列:《二十四節氣(四)》特種郵票首發

File:二十四節氣表郵.jpg|縮略圖|右|250px|原圖鏈接 來自中國網]]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根據一年中太陽在天球黃道圓上位置劃分出來的,每個節氣約15天,是中國人認知天象、時令和大自然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與社會實踐,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9年11月8日,發行的「冬」系列,完成了《二十四節氣》特種郵票的整套發行,當日面世的特殊版式的小全張《二十四節氣》是將「春」「夏」「秋」「冬」四套24枚郵票圍成一個圓,既表達了地球是圓的,四季周而復始、氣韻流動的理念,同時也傳達了中國古代文化中圓滿、圓融的概念。[1]

節氣命名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來反映季節的,是一年四個季節的開始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至」意為極、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連連,冬至雪紛紛。

春分、秋分——合稱「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另有清淡明智之意。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芒種火燒天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劃分方法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環繞太陽運動的空間位置來劃分的。即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黃道分成24個等份,每等份各占黃經15°。二十四節氣的公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後,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並有兩句口訣:

上半年來六、廿一, 下半年來八、廿三。

古時把節氣稱「氣」,每月有兩個氣:前一個氣叫「節氣」,後一個氣叫「中氣」。二十四節氣按月分布情況如下表,它又同農曆閏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關係。在農曆中,以立春為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是隨着斗綱所指的地方並結合當時的自然氣候與景觀命名而來的。所謂斗綱,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顆星隨着天體的運行,斗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為寅,黃昏時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為卯,黃昏時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餘的月份類推。

計算方法

通式壽星公式——[Y×D+C]-L

Y=年代數、D=0.2422、L=閏年數、C取決於節氣和年份。

本世紀立春的C值=4.475,求2017年的立春日期如下:

[2017×0.2422+4.475]-[2017/4-15]=492-489=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

推算方法

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計十二個節十二個氣.即一個月之內有一節一氣,每兩節氣相距,平均約三十天又十分之四,而陰曆每月之日數.則為二十九天半,故約每三十四個月,必遇有兩月僅有節而無氣、及有氣而無節者。有節無氣之月,即陰曆之閏月,有氣無節之月不為閏月,茲將節氣與陰曆月份關係表列於後:

立春正月節 雨水正月氣

驚蟄二月節 春分二月氣

清明三月節 穀雨三月氣

立夏四月節 小滿四月氣

芒種五月節 夏至五月氣

小暑六月節 大暑六月氣

立秋七月節 處暑七月氣

白露八月節 秋分八月氣

寒露九月節 霜降九月氣

立冬十月節 小雪十月氣

大雪十一月節 冬至十一月氣

小寒十二月節 大寒十二月氣

節氣簡表

春季

立春太陽位於黃經315度,2月2-5日交節

雨水太陽位於黃經330度,2月18-20日交節

驚蟄太陽位於黃經345度,3月5-7日交節

春分太陽位於黃經0度,3月20-22日交節

清明太陽位於黃經15度,4月4-6日交節

穀雨太陽位於黃經30度,4月19-21日交節

夏季

立夏太陽位於黃經45度,5月5-7日交節

小滿太陽位於黃經60度,5月20-22日交節

芒種太陽位於黃經75度,6月5-7日交節

夏至太陽位於黃經90度,6月21-22日交節

小暑太陽位於黃經105度,7月6-8日交節

大暑太陽位於黃經120度,7月22-24日交節

秋季

立秋太陽位於黃經135度,8月7-9日交節

處暑太陽位於黃經150度,8月22-24日交節

白露太陽位於黃經165度,9月7-9日交節

秋分太陽位於黃經180度,9月22-24日交節

寒露太陽位於黃經195度,10月8-9日交節

霜降太陽位於黃經210度,10月23-24日交節

冬季

立冬太陽位於黃經225度,11月7-8日交節

小雪太陽位於黃經240度,11月22-23日交節

大雪太陽位於黃經255度,12月6-8日交節

冬至太陽位於黃經270度,12月21-23日交節

小寒太陽位於黃經285度,1月5-7日交節

大寒太陽位於黃經300度,1月20-21日交節

黃道位置

立春:斗指東北。太陽黃經為315度。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雨水:斗指壬。太陽黃經為330°。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驚蟄:斗指丁。太陽黃經為345°。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我國部分地區過入了春耕季節。諺語云:「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

春分:斗指壬。太陽黃經為0°。春分日太陽在赤道上方。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各地農諺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錢」(廣東)、「春分甲子雨綿綿,夏分甲子火燒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湖北)、「春分種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種麻種豆,秋分種麥種蒜」(安徽)。

清明:斗指丁。太陽黃經為15°。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從前,在清明節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門口插上楊柳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這是古老的習俗。穀雨:斗指癸。太陽黃經為30°。就是雨水生五穀的意思,由於雨水滋潤大地五穀得以生長,所以,穀雨就是「雨生百穀」。諺雲「穀雨前後,種瓜種豆」。

立夏:斗指東南。太陽黃經為45°。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旺盛大。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最重要節氣。

小滿:斗指甲。太陽黃經為60°。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芒種:北斗指向已。太陽黃經為75°。這時最適合播種有芒的穀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過了這個時候再種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時,「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芒種即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種前後,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非常潮濕,天氣異常悶熱,各種器具和衣物容易發霉,所以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也叫「霉雨」。

夏至:北斗指向乙。太陽黃經為90°。太陽在黃經90°「夏至點」時,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陽最高。這一天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所以古時候又把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陽運行到最北的一日。過了夏至,太陽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

小暑:斗指辛。太陽黃經為105°。天氣已經很熱了,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此時,已是初伏前後。

大暑:斗指丙。太陽黃經為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正值勤二伏前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要作好防暑降溫工作。這個節氣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要注意防汛防澇。

立秋:北斗指向西南。太陽黃經為135°。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處暑:斗指戊。太陽黃經為150°。這時夏季火熱已經到頭了。暑氣就要散了。它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是氣候變涼的象徵,表示暑天終止。

白露:斗指癸。太陽黃經為165°。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

秋分:斗指已。太陽黃經為180°。秋分這一天同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依我國舊曆的秋季論,這一天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稱秋分。但在天文學上規定,北半球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

寒露,則露水日多,且氣溫更低了。所以,有人說,寒是露之氣,先白而後寒,是氣候將逐漸轉冷的意思。而水氣則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斗指戌。太陽黃經為210°。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斗指乾。太陽黃經為225°。習慣上,我國人民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冬,作為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立冬一過,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即將結冰,我國各地農民都將陸續地轉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其他農事活動中。

小雪:斗指己。太陽黃經為240°。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時節,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後,黃河流域開始降雪(南方降雪還要晚兩個節氣);而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

大雪:斗指癸。太陽黃經為255°。大雪前後,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嚴冬了。

冬至:斗指子。太陽黃經為270°。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而冬至以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長了,諺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小寒:斗指子,太陽黃經為285°。小寒以後,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

大寒:斗指丑,太陽黃經為300°。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大寒正值三九剛過,四九之初。諺云:「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寒以後,立春接着到來,天氣漸暖。至此地球繞太陽公轉了一周,完成了一個循環。

節氣文化

詩歌

(一)

(二)

(三)

(四)二十四節氣氣候農事歌

(五)節氣百子歌

(六)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二十四節氣民歌

二十四節氣民歌

對聯

我國農曆一年之中有24個節氣。在我國對聯中,以節氣為題材的很多,有的還很精彩,例如:傳說明代有一位學台,在浙江天台山遊覽時,夜宿山中茅屋。次日晨起,見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隨口吟出上聯:

聯中嵌有三個節氣,一氣呵成,毫無痕跡。一時成為絕對。直至近代,才由浙江的趙恭沛先生對出下聯:

一樣三個節氣,對得十分工整。

另一副對聯則更有文學性和科學性:

上聯不僅指出了春分和秋分這兩個節氣所在的月份,而且把這兩個月份的時間特點講得清清楚楚,即二八月是晝夜相平。下聯則換了另一個角度,道出了農曆閏年的規律性,其科學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原明朝大臣,後降清的洪承疇,在「穀雨」那天與人下棋時對了一副對聯,云:

上聯是洪承疇所出,下聯為同弈者所對。意在諷刺洪失義辱節,一語雙關,深藏諷意。

農諺

另外關於節氣,我國自古以來也流傳了很多農諺,比如:

民間諺語

童謠

文學作品

小說《奧特曼》中的24奧特曼名字就取決於24節氣的特徵和意義。

攝影作品

2011年12月,青簡發布了一組二十四節氣照。「立春。正月十三。太陽過黃經三百一十五度春季開始,是為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揭開了春天的序幕,草木開始萌芽,農人開始播種。」在紛紛下載青簡的節氣照為電腦桌面的同時,不少網友對於中國傳統節氣有了更深入了解的興趣。對此,青簡表示欣慰,「最近幾年傳統文化的確慢慢熱了起來,不少網上認識的朋友表示想要體會這種美。我很高興自己的作品能夠喚起同齡人對於傳統的熱愛,起到一點點作用」。

二十四節氣歌

國際影響

由於24節氣是根據中國的氣候制定的,所以在國外的影響範圍只限於同屬東亞季風氣候的日本、朝鮮及韓國。

節氣與西方文化中的黃道十二宮有對應的關係。

但黃道十二宮是時間段而不是時點。

申遺成功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5月23日,浙江衢州市的「九華立春祭」、浙江省遂昌縣的「班春勸農」、貴州省石阡縣的「石阡說春」等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2014年4月中國文化部正式啟動將「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工作。

中國「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6年11月28日,新華社報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召開,評審新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

此次會議從11月28日持續到12月2日。其間,會議對5個申報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以及37個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進行評審。

在本屆常會上,中國的「二十四節氣」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二十四節氣」形成於中國黃河流域,以觀察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指導着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時間2016年11月30日上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出席本屆常會的中國政府代表團表示,此次「二十四節氣」成功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體現出國際社會對保護傳統知識與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將文化融入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視。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