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缘(王效信)
作品欣赏
书缘
与书结缘,是在我的高中学生时代。
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进入高中以后,由于文化课的学习抓得不紧,自己又非常喜欢看书,经常以参与班级黑板报编写的理由,去学校图书室借阅资料、找书看,并在帮助图书管理员做一些整理图书、借阅登记等工作的同时,利用住校的便利条件,开始大量地找书、看书。
当时,找到了一本《智取生辰冈》的单行本,记忆深刻。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由于此类书籍还在禁锢之列,只得偷偷地拿回宿舍看。至于像《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外国小说像《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一些人物传记等书,也是在学校图书室读到的。同时,我自己也订阅了《湘江文艺》等杂志。
通过看书,我渐渐认识了像刘洪、杨子荣、保尔·柯察金等英雄人物以及他们的感人事迹,还有他们的人生格言,如保尔·柯察金的“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等等。
高中毕业回村后,由于农村没有任何文娱活动,能够读书就成了我最大的企望。当然,那时读书,并不是像歌德所说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那样,去认识读书的寓意,也没有真正理解“书是心灵永远的港湾”的深刻含义,更没有去探索“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思想意识,只是苦于艰辛的农村生活、匮乏的文化氛围,让人百无聊赖,一心想从书中寻求慰藉。在书中徜徉,在书中漫步,在书中找寻如何适应繁重的农村劳动和枯燥无味生活的感受。所以,不管什么样的书,也不管内容如何,凡是 能找到的书,都绝不会放过。即便是这样,能找到点书读,又谈何容易!
不过,我还是淘得了几本书,如《鲁滨逊漂流记》《草原烽火》《沸腾的群山》等;也看到了一些难得的书,如《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等。最不可思议的是,竟在一个朋友家遇到了巴金的著名小说《家》。我借回家后,反复阅读,爱不释手。后来,为了能够读到更多的书,我也不知道哪儿来的勇气,竟去县文化局找到于局长,以便于团员、青年看书学习为理由,要求以大队团支部(我当时担任团支部书记)的名义,从县图书馆借阅图书。值得高兴的是,于局长当即同意,并电话通知图书馆,让我马上办理了借书证。从此以后,我每次骑自行车往返30多公里路,一次便可以从图书馆借回一百多本书。而且,还是允许我自己挑选,看完以后再更换。周而复始,直到参军入伍。
由此,我读到了一些当时难以看到的书。比如吴强的《红日》、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峻青的《黎明的河边》、徐光耀的《平原烈火》、冯德英的《苦菜花》、杨沫的《青春之歌》、刘流的《烈火金钢》、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等。与此同时,又征得大队领导的同意,以团支部的名义购买了部分书籍,比如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以及一些英雄人物的纪实作品,如《雷锋的故事》《西沙海战》等等。
为了能汲取书中营养,不论炎夏或是寒冬,都会想方设法坚持阅读。夏日酷热,又有蚊虫叮咬,只得在蚊帐中挑灯夜读。寒冽的冬日,屋内没有取暖设备,只能依偎在土炕上,蜷缩于薄被中,一样被书中的故事牢牢地吸引。随着书中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内心充满着喜怒哀乐,思绪飞腾、不能自已、捶手顿足之态常有。
可以说,在那时,是书滋养着我,是书鼓励着我,是书给了我生活的乐趣和信心。面对复杂穷困的农村环境,是书给了我一种不可战胜的人格力量,也是书增强了我乐观对待农村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参军入伍后,由于工作原因,看书条件优越,读书时间充裕。所以,便利用一切外出机会购书、看书,有时工作太忙,就将书收藏起来,白天无空,晚上必看。虽不象西晋历史学家陈寿曾说过的那样“一日无书,百事荒芜”,倒也几乎是天天看书。可能是我特别喜欢书的缘故,但凡见到心仪的书,就一定会想方设法得到它。
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文学界也如明媚春天,百花齐放,各类图书相继出版面世,便用不多的工资开始淘书。也是缘分使然,自己幸运地相继购得了《中国古代小说普及丛书》《四书五经》《历代禁毁小说文库》等非常喜欢的书。因我尤其喜欢明清小说,并一直希望能拥有一部被称为中华第一奇书的《金瓶梅》,所以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首先去新华书店,碰碰运气。
第一次读到《金瓶梅》,是清著名小说批评家张竹坡先生的评点康熙原刊 本《金瓶梅》。我记得当时淘得书时,心里既兴奋又惊喜。捧书读罢,并未看到如坊间传言那般“淫秽满篇,不堪入目”,倒觉得与一般小说无异。直至看到“校点后记”中,以所谓“淫话秽语,易产生消极影响,酌情删除”一万多字时,惊喜变成了惊诧。
当时,所淘之书中,到处是像被机枪打烂了的窗户一样,用一个个小方块替代文字。更有甚者,有的书中只用一个个括号写着“此处删除xx字”,少则几个字,多的竟一次删除七千多字。对此,我曾很不理解。感到好好一部书,被人为地糟蹋成千疮百孔,无法阅读,让人既无语无奈,又可惜可恨。好在后来慢慢地与一些足本相遇,聊以慰藉。
随着逐渐的淘书,期望着能有一天可以淘得《金瓶梅》其他的系列书。是精诚所至,也是缘分深密,在一次去成都出差时,竟在成都市新华书店与《金瓶梅》系列书之一的《金屋梦》相遇。我毫不犹豫,淘得入手,并大呼此行不虚。后又在青岛市新华书店,遇见另一部系列书《隔帘花影》,使自己欣喜若狂。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一次回家探亲,路过县新华书店时,在一个书柜的最下角,发现了最后一部系列书《小奇酸志》。当时的兴奋之情无以言表,直呼缘分、缘分!因为至此,我拥有了《金瓶梅》除早已失传的《玉娇李》外的全部系列书。
还有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早在高中毕业回到家乡时,便幸运地读到了其中之一的《家》。想一想,在农村那样的环境下,竟然能读到此书,如不是缘分,怎么也是说不通的。这也让我想起了著名作家杨晶在散文《与书的缘分》中所说的,“就像人与人相遇是一种缘分一样,人与书相遇也是一种缘分”。
作者简介
王效信,退休军人,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海军北海舰队老战士书画研究会会员,青岛市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