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習慣化是中國科技名詞,屬於科技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目錄

名詞解釋

由於刺激重複發生而無任何有意思的結果致使個體對這種刺激(例如警報、防禦、攻擊)的自發反應減弱或消失的現象。改變刺激的形式或結果,可能使習慣化了的反應重新發生。

起源

習慣化範式起源於RobertFantz在50年代末的嬰兒視覺的研究,他指出,嬰兒注視視覺刺激時間的長短不同,說明了嬰兒對視覺刺激物體具有選擇性。這個觀點開拓了一個簡單並無創傷性的研究方法來研究語前嬰兒的認知過程,即通過計算出嬰兒對某個物體的注視點次數(或時間)是否多於(或長於)注視其他物體,研究人員隨即能夠確定嬰兒能看見什麼和區分什麼。

實驗介紹

比如,實驗設計將嬰兒處於無干擾環境中,然後啟動一個視覺刺激,嬰兒自然會注視那個方向,並對該刺激做出反應。經過反覆暴露相同的刺激,嬰兒最終就會失去興趣,視覺注意就將減少,即是習慣化(Bornstein,1985)。這是因為不隨意注意行為是嬰兒認知的習慣化反應。通常,在視覺習慣化研究範式下,2個月大的嬰兒會注視相同的刺激或一系列重複的刺激,直到他們注視的興趣越來越少。根據習慣,不斷呈現一個或一系列新的刺激,如果嬰兒沒有區別出新刺激與習慣刺激,那麼他們看新刺激的時間應該與看習慣刺激的時間相同或更少。然而,如果她們發現了新刺激與習慣之間有差別,嬰兒就會重新產生興趣,體現在注視新刺激的時間增加。如果設計的刺激物測驗程序足夠縝密,研究者就可以測量出該嬰兒敏感度的差異,而這種測試到的敏感差異幾乎可以反映嬰兒的心理認知的本質差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