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临潼的十面锣鼓

临潼的十面锣鼓临潼零口十面锣十面鼓又称十面锣鼓,是一种陕西省的传统鼓舞,属于社火艺术之一,将锣鼓音乐与舞蹈表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陕西省第一批省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主要表演形式是“十人敲锣、十人打鼓”,因而得名。[1]

临潼的十面锣鼓原图链接
  • 中文名:临潼的十面锣鼓
  • 类   型;传统鼓舞
  • 地   区陕西省
  • 表演形式:十人敲锣、十人打

目录

历史渊源

 
临潼的十面锣鼓原图链接

“十面锣十面鼓”是一种象征吉祥、喜庆的欢快的鼓舞,是西安市临潼区零塬地区的一种特有的舞蹈艺术。据已故老人讲:“十面锣十面鼓”起源于楚汉相争之年代,当时汉高祖刘邦采纳了谋士萧何之计,在九里山前布下十面埋伏,引诱楚霸王项羽入内后,突然四面锣鼓大起,项羽以为被汉军十万人马包围,退至乌江岸边,仰天长叹,拔剑自刎,楚汉相争的战争到此结束,这就是著名的“垓下之战”。当时刘邦使用的锣鼓,据考证,就和这里的“十面锣十面鼓”是一样的,当然这只是传说。据《临潼县志》等史料记载,“十面锣十面鼓”已有200多年历史。 早在民国时期“十面锣十面鼓”就被青海省省长马步芳请去表演,获赏大洋三百。解放后的一九五四年,“十面锣十面鼓”参加了临潼首届民间艺术汇演,荣获表演一等奖;一九八二年春节,参加了渭南行署组织的民间艺术游演比赛,获表演甲等奖;一九八五年春节期间,在华清池九龙汤被中央艺术研究院进行录像,资料照片载入中国民间鼓舞集成册;一九八九年,代表临潼区参加西安市首届焰火艺术节,表演三场,获表演优秀奖;一九九一年,参加了临潼区首届石榴节,获表演一等奖;一九九一年,参加了西安市第一届农民运动会的开幕式文艺表演;以后又多次获临潼区春节锣鼓大赛表演奖,可以说:“十面锣鼓”已是一个誉满全市的民间艺术了。

传承地区

临潼区是西安的东大门,地处关中平原之东,东临渭南,南接蓝田,西临西安、三原、高陵,北至闫良。渭河东西横贯,将临潼分为南北两部分,渭北平原沃野,有清河、石川河南流入渭,渭河南有骊山南峙,除少部分底山丘陵外,大多为台原河川平地,自东而西有零河、戏河、沙河等8条河,北流入渭,气候温和,雨量适中,自然环境优越。临潼地跨北纬109°,东经34°。全区面积892.5平方公里,人口65万,辖区有6个街道办事处、17个乡镇。

零口镇距县城20余公里,北傍渭河,南靠塬区,东与渭南相接,西与新丰街办相连。[2]

基本内容

十面锣十面鼓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鼓舞,最初由二十一人组成,其中十人敲锣、十人打鼓、一人引马 锣。锣鼓各排一行。表演者头扎白毛巾,上身穿白纱套黑马褂,马褂背后绣有太极图,下身穿黑裤子,足蹬老头圆口布鞋,腰系七尺红绸,一派北方农民的装束,代表了关中农民古朴憨厚的形象。背后腰间插一锣鼓花架,用来悬挂锣鼓,锣鼓架是用槐树枝弯成的,主枝上用白、兰二色花布缠成锯齿形,枝上 端插上用色纸做的纸花,并挂上妇女们刺绣做成各种戏文的工艺品,引马锣者为指挥,背后高插一杆帅字旗。

“十面锣十面鼓”的打击鼓调宛若一个宝葫芦,全曲分为三个音阶,首段缓慢低沉,中间段为长行歌,尾段锣鼓密集,紧张激越,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十面锣鼓”的表演队形多样、变幻复杂。在游演中分列两行,锣鼓各一行,在广场表演时队形多变,常用的队形有“剪子交”、“三杆旗”、“游四门”、“五角星”、“五马卷蹄”、“白马分鬃”、“百鸟朝凤”、“太极图”、“珍珠倒卷帘”、“龙摆尾”等十个图形。“十面锣鼓”的表演队伍前有三位彪形大汉。手持“三眼枪”对空燃放,气势磅礴,故该鼓舞常被安排为游行集会、文艺游演中的开道节目。数百年来,当地民间逢年过节、过古会,常被邀请去助兴。[3]

基本特征

 
临潼的十面锣鼓原图链接

“十面锣十面鼓”是一种广场鼓舞。和其他锣鼓相比,它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一是它的打击鼓调,节奏鲜明,宛若一个宝葫芦,首段缓慢低沉,中间段为长行歌,尾段锣鼓密集,紧张激越。

二是它的演出,表演场面宏大,气势磅礴。

三是它的表演队形多样,变幻复杂。常用的队形就有“剪子交”、“三杆旗”、“游四门”、“五角星”、“五马卷蹄”、“白马分鬃”、“百鸟朝凤”、“太极图”、“珍珠倒卷帘”、“龙摆尾”等十个图形。

四是它的服装,地方色彩浓厚,表演者头扎白毛巾,上身穿白纱套黑马褂,马褂背后绣有太极图,下身穿黑裤子,足蹬老头圆口布鞋,腰系七尺红绸,一派北方农民的装束,代表了关中农民古朴憨厚的形象。

五是道具特别。锣鼓架用槐树枝弯成,器乐分为锣、鼓、马锣三种,其中,锣为直径40cm的响铜制作而成,鼓为直径40cm高20cm用牛皮制作的圆形鼓。鼓面中央印有直径20cm的太极图。马锣为直径20cm的响铜制作而成。[4]

表演道具

1、“十面锣十面鼓”的锣鼓架用槐树枝弯成。主枝上用白、兰二色花

布缠成锯齿形,枝上端插上用色纸做的纸花,并挂上妇女们刺绣做成各种戏文的工艺品;

2、“十面锣十面鼓”的器乐分为锣、鼓、马锣三种。

(1)锣直径40cm,用响铜制作而成。

(2)鼓为直径40cm,高20cm,用牛皮制作的圆形鼓。鼓面中央印有直径20cm的太极图。

(3)马锣直径20cm,用响铜制作而成。

最早的锣鼓是靠手工制作,今已变为机械模具加工制作。[5]

传承谱系

到二十一世纪被,参与十面锣十面鼓表演的人员已逾万人,二十世纪至二十一世纪期间的领头人员如下:

曹克勤 1915——1999 已去世 16岁扮锣头;

曹文敏 1914——2001 已去世 17岁扮鼓头 ;

曹友发 1929——2003 已去世 17岁从艺,扮锣头近40年,解放后所有大型表演都担任锣头;

曹文忠 1926生 18岁从艺 担任指挥20年,因任乡长而辞去指挥;

周金成 1937年生 18岁从艺术 1985年任指挥至今。[6]

濒危状况

 
临潼的十面锣鼓原图链接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再加上零塬地区本是一个土地贫瘠的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十面锣十面鼓”的演出越来越困难,甚至难以为继。

一、由于演出阵容越来越大,经费随之也增加了不少,演出入不敷出,而且补助太少,许多演员积极性不高,正常的演出多次无法进行。

二、道具和服装等设备陈旧,有的已经破烂不堪,无法拿出去进行表演。

三、演员队伍普遍年龄偏大,表演时有些力不从心,演员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严重,如不采取措施,势必对这门民间鼓舞的发展受到影响。[7]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