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陇右革命纪念馆
临洮县陇右革命纪念馆成立于2005年12月,位于临洮县城以东的岳麓山森林公园内,距县城2公里。现有展厅面积150平方米,展出文字资料、照片、图片、实物等100余件,其中文字资料40件计200余万字,照片、图片15张,实物30件。
目录
基本内容
该馆现有工作人员23人,其中研究人员6人,专职讲解员[1]4人;馆内下设陈列保管科、文物安全科、宣传接待科及后勤事务科。该馆自成立以来,举办各类座谈会、纪念会、报告会20多场(次),并以丰富的实物和翔实的和史料,吸引了省内外众多观众。开馆至今,每年接待参观游客达2.23万人(次)。
陇右工委革命运动:信仰之火 可以燎原
在临洮县陇右革命纪念馆中,陈列着的一把杨树枯枝,看似普通的枯枝,内里的横断面却呈现出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当地群众把这样的杨树亲切地称为“红军杨”。
胸怀红星,坚贞不屈,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掀起了陇右工委革命运动。
信仰之火,可以燎原。陇右秘密党组织以这方热土为根据地,领导陇西、临洮周边数十县人民群众进行不屈不挠地斗争,最终取得胜利,走向解放,书写下了一首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
革命堡垒“红窝子”
“陇右”一词则由陕甘界山的陇山(六盘山)而来。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临洮、渭源、陇西均为陇右大县。
1943年2月,在红军长征的影响下,甘肃省南部的汉、回、藏、东乡族人民在进步分子王仲甲、肖焕章等的领导下,爆发了“甘南农民起义”,起义遍及陇西、临洮、渭源等20多个县,参加者达10万余众。起义失败后,遵照周恩来同志“决不能投降,应分散隐蔽,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指示,1946年6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派罗扬实秘密到甘肃寻找起义失败后幸存下来的骨干,开展筹建党组织的活动。
由此,掀起了陇右地区秘密革命运动
甘南农民起义失败后,幸存下来的毛得功等起义骨干人员,在敌人的追捕中四处躲藏,后经可靠人介绍,辗转住在了陇西县云田镇马家山倾清杰家。
倾清杰的父亲倾永祥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是当地群众口中的“倾善人”。毛得功等革命者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实际行动影响了这家人,使其一步步从吃斋念佛、与世无争的传统家庭转变为敢冒杀头风险,勇敢地为革命者提供食宿、掩护行动,坚如磐石的“红窝子”。
随后两年,郭化如、杨友柏、高健君、牙含章、万良才等共产党员[2]也陆续隐藏在倾清杰家,发展党组织和展开统战、武装斗争等工作。
当时国民党大肆遣令地方反动武装开展“清乡”,千方百计搜捕革命党人。一天深夜,正在开会的郭化如和万良才就从小窗观察到,山上有敌对武装要下山“清乡”。当时,万良才认为应该尽快撤离,但郭化如十分镇定,他判断,这个庄子人烟稀少,敌人不熟悉地形,相反隔壁一处村庄地势更近且人员活动较为明显,所以敌人肯定首先选择从另一个村庄展开“清乡”。果不其然,敌人选择了另一条小路下山搜捕。
这样惊心动魄的危机时刻很多,但郭化如等共产党员都能机智应对,化险为夷。
1947年2月,陇渭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陇渭支部在倾清杰家成立,开启了陇右地区革命斗争的崭新一页。
很快,这样的“红窝子”遍布陇西大小城乡
在陇西双泉乡坡坡屲山腰,坐落着一户原姓人家,主人原治业为人厚道,支持革命,很快被接纳入党。这个农家院落,当年有座宽大的南房,炕上能住十多人。陇渭支部成立后,这里常常成为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开会、食宿的地方,被称为“大店里”。“大店里”经常“宾客”盈门,“高朋”满座。
1947年8月,高健君、毛得功传达中共甘肃工委指示,适应斗争需要,将中共陇渭支部改建为中共陇渭工委,原治业家成了党组织的重要指挥所。
1948年12月,甘工委决定将陇渭工委改为陇右工委,由陈致中任书记,万良才、牙含章、毛得功、郭化如、杨友柏为委员。陈致中、高健君一同来到陇西,在另一处“红窝子”首阳镇菜子坪陈子俊家传达了甘工委的决定,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陇右工作委员会。
在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里,一个个“红窝子”扎根在陇右地区,成为革命斗争的坚固堡垒,也是红色信仰的摇篮,更是承接革命火种的圣地,为陇右地区全面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智大勇建奇功
在陇右这片红色土地上,燃起了的希望的火种,凝聚起同心的力量,更浸透着烈士的鲜血,红色的旗帜上镌刻下了无数大智大勇、坚忍为党的英雄的名字。
1946年10月,中共平东工委联络员吴友奎在临洮县开展秘密革命斗争工作,秘密发展熙宁镇公所户籍干事魏发科入党,并建立了平东工委临洮城区直属支部。至此,中国共产党在定西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陇右工委临洮城区直属支部诞生了。
视频
临洮县陇右革命纪念馆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讲解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搜狐,2017-07-02
- ↑ 共产党员应该有共产党员的样子 ,搜狐,202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