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沙關係
歷史
據考證,明朝航海家鄭和的祖父和父親、以及當時雲南行省的一些官員都曾到麥加的天房進行朝覲,一些明朝史書提到鄭和本人亦曾朝覲;史學界有意見認為朝覲是鄭和出海的目的,並就此說爭論不休。
明末清初,有中國穆斯林赴麥加朝覲;朝覲的中國穆斯林在19世紀有所增加。馬德新曾在赴麥加朝覲後撰寫《朝覲途記》,記錄自己朝覲的見聞;寧波人龔榮的著作《阿拉伯考略》亦介紹了沙特阿拉伯的地理、物產和風俗。19世紀末,來自現今甘肅的馬萬福前往麥加朝覲和留學,返國後在中國創立依赫瓦尼教派[1]。民國時期的1939年,28名在埃及求學的中國留學生到麥加朝覲;他們受到首任沙特阿拉伯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接見,又與他照相留念。到了1946年,中華民國與沙特阿拉伯簽訂《中國沙地阿拉伯友好條約》,正式建立領事級外交關係。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前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沙特阿拉伯反對共產主義,因此沙特阿拉伯繼續與中華民國維持外交關係。 1971年,阿爾巴尼亞等23個國家提議讓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並排除中華民國;美國等國主張讓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但同時保留中華民國的席位(「兩個中國」)。沙特阿拉伯則主張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台灣同時以「台灣」的名義在聯合國占有一席(「一中一台」);同時,沙特阿拉伯又建議聯合國主持公民投票,由台灣人自決台灣的未來。
由於政治和宗教等因素,沙特阿拉伯在1990年代前沒有與任何社會主義國家維持外交關係。沙特阿拉伯是最晚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其建交的阿拉伯國家;但有檔案顯示,沙特阿拉伯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前曾通過不同渠道,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當局保持接觸,沙特阿拉伯國王也希望兩國關係能夠有所發展。198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向沙特阿拉伯出售中程彈道導彈;隨後,兩國於1989年互相在對方國家設立商務辦事處,並在翌年達成建交協議。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後
2006年,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和沙特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齊茲進行互訪。2008年5月,中國四川發生地震;阿卜杜拉隨即決定捐出5000萬美元賑災、並提供價值約為1000萬美元的物資援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獲得的最大海外單項援助。
2015年,國王阿卜杜拉逝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楊潔篪出席弔唁活動,就阿卜杜拉之死表示哀悼,又向現任國王薩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齊茲轉達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主席的信息;習近平讚揚阿卜杜拉具備戰略眼光,是一位備受尊敬的政治家,又表示就失去一名「親密朋友」感到痛心。
2016年1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利雅得同沙特阿拉伯國王薩勒曼舉行會談[2]。兩國元首積極評價中沙關係發展,就雙邊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達成廣泛共識,共同宣布建立中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推動雙邊關係深入發展,取得更大合作成果。
視頻
中沙關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西寧東關清真大寺見聞(探訪宗教之旅⑥),人民網,2012-08-17
- ↑ 習近平同沙特阿拉伯國王薩勒曼會談,光明日報,201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