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陸軍總司令部

同盟國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

圖片來自sogou

同盟國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簡稱「陸總」)設立於1944年12月[1],負責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西南各戰區部隊統一指揮和整訓的責任,協助同盟國作戰,並負責中國西南部各戰區與緬甸北部的反攻與防守戰情。另一方面,也配合同盟國各國部隊(如史迪威部)綜合運用。

目錄

介紹

雲南昆明。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原軍政部長何應欽,轄遠征軍衛立煌部、黔桂湘邊區湯恩伯部、第四戰區張發奎部、滇越邊區盧漢部、及杜聿明第五集團軍李玉堂第二十七集團軍,共有二十八個軍、八十六個師,以一整編師八千人來核算,規模在六十五萬兵員以上。何應欽在就任儀式上宣布,陸總是建立現代化國民黨軍隊的開始,以中國的人力配合美國的物資裝備,以革命精神配合合理訓練,以求戰勝日軍。1945年2月,陸軍總後勤司令部建,完全由美軍控制,負責陸總所有部隊的軍械、軍需、糧秣之補貼。1945年2-4月,廢除戰區、集團軍番號,裁撤其長官部與總司令部,將部隊重新編組為四個方面軍,各級司令部的組織也按照美軍司令部的模式,改過去參謀、副官、軍務等6—8個處為美軍的G1-G4處(分管人事、作戰、情報、後勤):第一方面軍盧漢為司令官)、第二方面軍張發奎)、第三方面軍湯恩伯,1945年之後,搶灘上海接受日軍投降)及第四方面軍王耀武)等四個方面軍,不過配置美軍配備的該司令部軍力仍為中國陸軍主力。這四個方面軍在1945年8月後,同許多抗日戰爭戰區一樣,成為代表同盟國接受日軍受降的受降區的基本受降單位。

戰鬥序列

1945年1月1日編成

1945年4月1日改編

沿革

原擬將陸軍總部遷駐貴陽,後因湘西會戰,改遷湖南芷江。總部到芷江不久,日本即宣布投降,當即組織成立陸軍總部南京前進指揮所,由副參謀長冷欣任主任,負責指揮南京對日受降諸事宜,指揮所的人員當即空運南京。

前進指揮所到達南京後,首先勘定陸軍總部設在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內。不久陸軍總部也全部空運到南京。1945年9月9日在陸軍總部大禮堂舉行對日受降儀式隆重。

  • 第一方面軍盧漢率五十二軍、五十三軍、六十軍進入越南。1945年9月28日在河內主持日本第38軍投降。
  • 第二方面軍張發奎率部就近接收華南地區城市。1945年9月16日在廣州接受日本第23軍投降。
  • 第三方面軍湯恩伯部空運到京滬沿線,司令部駐無錫,接收京滬地區。1945年9月10日在南京接受日本第6軍投降。1945年9月11日在上海接受日本第13軍投降。
  • 第四方面軍王耀武部配合九戰區薜岳、六戰區孫蔚如接收長沙、武漢等地區。1945年9月15日在長沙接受日本第20軍投降。
  • 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接收東北地區,抽調第一方面軍的52A和第三方面軍的十三軍分別海運去秦皇島。
  • 抽調胡宗南的三十四集團軍李文部率三軍、十六軍經山西進駐石家莊
  • 北平行營主任李宗仁接收華北地區,空運九十二軍、九十四軍分駐平津,配合第十一戰區孫連仲、第十二戰區傅作義
  • 第二戰區閻錫山接收太原。

行憲改編

1946年5月31日,國民政府宣佈中國因即將實施憲政,明令裁撤軍事委員會及其所屬各部會、以及行政院軍政部,改於行政院設立國防部。1946年6月1日,中國陸軍總司令部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訓部合併整編成陸軍總司令部,直屬同時成立的國防部。

參考文獻

  1. 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成立之意義與使命. 中正文教基金會. 2013-05-01 [2017-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9)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