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胡璉 | |
---|---|
|
胡璉,(1907-1977)漢族,陝西華州(今渭南市華州區)赤水鎮北會東方村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黃埔軍校四期畢業,屬陳誠的土木系,國民政府統治大陸後期的著名將領。他與胡宗南並稱"二胡",前者號稱"金門王",後者號稱"西北王",但在蔣軍中流行這樣的說法:"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原名胡從祿,後改名胡璉,又名俊儒,字伯玉,陝西華州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在陳誠的土木系部隊中歷任連長、營長、團長,抗戰後歷任旅長、副師長、師長,1944年8月升任18軍軍長,後又升任第12集團軍副司令。解放戰爭時期任整編第11師師長、18軍軍長、第12兵團副司令。1949年去台,為首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兼福建省"主席",後升任"陸軍副總司令"。1964年"出使"南越,歷時8年。回台後受聘為"總統府戰略顧問",晉級陸軍一級上將。國民黨七至十一屆中央委員。1974年申請附讀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治宋史及近現代史,著有《泛述古寧頭之戰》,《金門憶舊》等。1977年病卒於台北。
抗日戰爭中任第11師師長,率部於鄂西保衛戰中死守石牌要塞,榮獲青天白日勳章。解放戰爭中,率領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18軍參加內戰。解放後到台灣,曾參加金門海戰,號稱"金門王"。
主要經歷
黃埔軍校畢業後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十師排、連長。
1928年起,任國民革命軍總部警衛二團連長、第十一師營副、營長。
1932年起,任第十八軍特務營營長、特務團團長、第十一師第六十六團團長。
1937年起,任第六十七師第一一九旅旅長、第十一師副師長。
1941年3月,任預備第九師師長。
1942年,任第十一師師長。
1943年10月,任第十八軍副軍長,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高級參謀。
1944年8月,任第十八軍軍長。
1945年6月28日,被授予少將軍銜。
1946年,第十八軍整編成十一師,任整十一師師長。
1948年8月,升兼第十二兵團副司令,9月22日晉為陸軍中將。
1949年1月,任閩浙贛邊區司令官,2月任第二編練司令,6月任第十二兵團司令,10月任金門防衛司令。
1954年6月,任第一軍團司令官。
1957年7月,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任金門防衛司令。
1958年8月,任陸軍副總司令。
1964年,任駐南越"大使"。
1972年12月,晉升陸軍一級上將。
1974年退役。
1977年6月22日,病逝於台北,享年七十歲。
家庭情況
胡璉早年在大陸娶一對姐妹花為妻,姐姐育有三子,分別是胡之光、胡之輝、胡之耀;妹妹育有五女,分別是胡之冰、胡之玉、胡之玲、胡之潔、胡之清。
人物評價
遍覽台灣軍史著述,不光竭力貶低劉伯承、陳毅、粟裕等大陸將領,而且將張靈甫、李仙洲、邱清泉、黃百韜、黃維等國民黨敗軍之將也說得愚蠢之至如糞土一般,唯胡璉超智超勇、鶴立雞群,乃千古難覓之良將,似乎蔣介石如早早委此君以大任,則定能扭轉乾坤、挽狂瀾於既倒。
平心而論,胡璉在戰場上的表現確比其同僚們略高一籌,他有張靈甫的"悍",但無張靈甫的"驕";其"忠"不比黃百韜少,其"謀"絕比黃百韜多。台灣史籍廣泛傳引所謂毛澤東給前線部隊的一封親筆函稱:"十八軍胡璉,狡如狐,勇如虎。宜趨避之,保存實力,待機取勝。"以說明共軍對胡璉的畏懼之甚。毛澤東是否發過如此信函根本無據可查,但把胡璉喻為"虎性"與"狐性"的結合體還是恰如其分的。許多三野老人認為,胡璉的整十一師(十八軍),綜合戰力僅略遜於整七十四師,從其幾次避免了被殲的命運,而且是"五大主力"中最後一支被殲滅的王牌部隊來看,說胡璉"能戰",不算是溢美之詞。
胡璉不拘小節、精通嫖賭,對於"阿堵物"(錢的別稱)更是情有獨鍾。他曾對趙秀昆說過:"我們一旦當了師長,首先搞它二百兩,打個基礎。"但胡璉手面很寬、出手闊綽,對於那些敢於拚死沙場、能征善戰者一律不吝封賞、破格提拔,而那些臨陣怯懦即便是同鄉、同學也絕不留情面。李萬斌與胡璉情屬同鄉,又是黃埔四期的同學,可李作戰膽小,被胡璉最終趕出十八軍了事。1947年7月,胡璉所屬十八旅某工兵營長放棄了一個據點,胡璉得報立即予以槍決,決不姑息。同屬土木系骨幹的原整編第66師師長宋瑞珂被俘的消息傳來,胡璉脫口而出:"宋瑞珂應該自殺!"
胡璉極端仇視中共,曾有"共產黨如果成功,我們斷無活路"的慨嘆。但同時他又對中共的某些做法進行深入研究,對解放軍的軍事手段反覆揣摩,楊伯濤回憶說胡璉曾經拿到過一本第二野戰軍團級指揮員的作戰日記如獲至寶、深加研習。對於二野的各色部隊的風格胡璉均有不俗的評價,這一特色一直保持到胡璉的晚年。七十年代在台灣出版的胡璉的回憶錄《出使越南記》中對於中共軍事鬥爭模式有着老練的闡述。
歷史文獻
胡璉將軍與日寇決戰前的祭天誓詞:
陸軍第十一師師長胡璉謹以至誠昭告山川神靈,我今率堂堂之師保衛我祖宗艱苦經營、遺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順,鬼伏神欽,決心至堅,誓
死不渝!漢賊不兩立,古有明訓;華夷須嚴辨,春秋存義。生為軍人,死為軍魂!後人視今,亦尤今人之視昔。吾何惴焉!今賊來犯,決予痛殲力盡,以身殉之。然吾堅信,蒼蒼者天,必佑忠誠。吾人於血戰之際,勝利即在握,此誓!
大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正午
此為胡漣將軍在展開石牌保衛戰前一日的祭天誓詞,亦為遺囑。五月二十八日日軍即開始進攻石牌,此役,國軍以15萬人面對日軍20萬人的進攻,連日血戰,最終擊退日軍,粉碎了日軍占領石牌進而威脅重慶的戰略企圖。
1943年五月,日軍溯長江西上,直取中國的抗日根據地四川。地扼三峽中游的石牌要塞首當其衝,被賦予這個以少勝多、以寡當眾守衛重任的,是國軍第十一師,師長胡璉,黃埔四期,時年三十六歲。
大戰開始前一天,已經向全軍許諾"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決心"的胡璉,連續寫了五封簡短的訣別信,其中給老父的一封,其忠差似諸葛亮《出師表》,其孝思堪比李密的《陳情表》:"父親大人,兒今奉令擔任石牌要塞防守,孤軍奮鬥,前途莫測,然成功成仁之外,當無他途。而成仁之公算較多,有子能死國,大人情亦足慰。唯兒於役國事已十幾年,菽水之歡,久虧此職,今茲殊戚戚也。懇大人依時加衣強飯,即所以超拔頑兒靈魂也。敬叩金安。"成仁死國之心,是精忠;加衣強飯之請,是純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