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廣州地化所,於1993年建立,其前身為1987年建立的「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1993年,「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獨立建所,暫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質新技術研究所」名稱運行;1994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2年,與「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整合為新的「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1]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研究方向主要為有機地球化學、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邊緣海地質學、極端環境地質地球化學和成礦動力學,科技創新目標主要集中在海陸岩石圈演化與礦產資源和區域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兩大領域。

截至2013年底,廣州地化所共有在職職工311人,其中科技人員198人、科技支撐人員75人;共有在學研究生514人,在站博士後48人。

目錄

歷史沿革

1966年,「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從北京「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分設出來在貴陽成立。

1987年,中國科學院正式批准建立「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與1978年建立的原「廣州地質新技術研究所」科技力量共同組成,同時以「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質新技術研究所」兩塊牌子運行。

1993年,經中國科學院批准,「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獨立建所,暫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質新技術研究所」名稱運行。

1994年,經中央編制委批准,「中國科學院廣州地質新技術研究所」正式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1999年,廣州地化所進入中國科學院定位試點序列,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進入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一期。根據科研力量的優勢積累、國家需求的變化和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的總體要求,學科方向逐漸調整為有機地球化學、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邊緣海地質學、極端環境地質地球化學和成礦動力學,科技創新目標主要集中在海陸岩石圈演化與礦產資源和區域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兩大領域。

2002年初,按照中國科學院關於建立南方海洋科學創新基地的戰略部署,與原「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1961年成立,時為「中國科學院中南大地構造及地球化學研究室」,1978年定名為「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異地整合,仍沿用「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名,整體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二期試點系列,科技創新目標進一步凝練為大陸邊緣動力學與礦產資源、海陸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兩個主要領域,同時開拓了極端環境地質地球化學(主要是地球深部物質結構與性質和深海地球化學)探索性領域。

視頻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相關視頻

普一日游之廣州地化所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