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

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1947年4月10日,宋慶齡女士親手創辦了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長久以來,兒藝創作出《馬蘭花》等近300個題材各異的優秀劇目,並多次獲得國家級大獎。近年來兒藝又推出了一系列的新劇目,《夜鶯》、《丑公主》、《皇帝的新衣》、《兔子和槍》、《挑戰3VS3》等,着重關注現代少年兒童的審美情趣,深受小觀眾的喜愛。中福會兒藝每年創作2-3台新戲,演出7-8個劇目,在上海、浙江、江蘇、安徽、廣東等省市演出。

目錄

簡介

中國兒童劇團體。前身是1947年 3月宋慶齡在上海創辦並於同年 4月10日成立的中國福利基金會「兒童劇團」。 1957年4月10日正式命為現名。兒童劇作家任德耀曾長期擔任團長、院長。

劇院堅持宋慶齡於1947年 3月確定的「要給孩子們精神食糧,讓他們看到未來」的辦院方針,從成立到1984年第一季度的37年間,共演出大中小型劇目253個,演出場次6716場,觀眾達725萬多人次,在兒童觀眾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解放前夕在上海的一些學校演出的《小馬戲班》,控訴了舊社會對兒童身心的嚴重摧殘,引起強烈反響。50~60年代演出的《槍》、《友情》、《小白兔》、《小足球隊》、《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等以生動的藝術形式對少年兒童進行了革命傳統教育和道德教育。任德耀的優秀兒童劇《馬蘭花》的編演,使劇團贏得了國際聲譽,蘇聯、日本等國都排演了此劇。80年代初,塑造宋慶齡形象的《宋慶齡和孩子們》、描繪古代少年外交家甘羅的《甘羅十二為使臣》、根據世界名著改編的《木偶奇遇記》,以及以環形舞台為表現形式的《大森林裡的小故事》等,都在小觀眾的心目中留下難忘的印象。

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劇院為創建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兒童戲劇[1]事業作了認真的探索,藝術家們從生活出發,堅持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指導下的多種創作方法,追求劇場藝術的完整性和濃郁的兒童情趣,使觀眾領略到一種和諧的美感。劇院除在劇場演出外,還經常組織小型多樣的劇目,到農村、學校演出,輔導少年宮和學校排演戲劇,擴大兒童戲劇藝術的影響。

劇院很重視專業人員的培養工作。早在1947年,兒童劇團就招收一批貧苦兒童,舉辦兒童戲劇訓練班,培養自己的隊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通過各種方式訓練專業人員,先後舉辦過8期學館,培養了不少兒童劇演員、演奏員、舞美設計人員。

社會影響

為豐富上海廣大少年兒童的生活,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的支持與關心下,兒藝把兒童劇以廣場劇的形式走進上海社區、郊縣演出,每年演出50場,旨在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質,培養更多的兒童戲劇觀眾

2004、2005年,兒藝成功舉辦了上海國際兒童戲劇節,引進優秀的海內外兒童劇[2],豐富少年兒童的暑期生活,搭建起國際兒童文化交流的平台。

上海兒童藝術劇院從2004年開始,積極籌備建築起一座專演兒童劇的排演廳--馬蘭花排演廳。分為兩個劇場:一個460座位的劇場,還有一個120座位的親子空間。排演廳以"周周演"的形式在雙休日上演戲劇,它旁邊的青翠草坪可提供舉行各類親子活動。"要看兒童劇,就到馬蘭花。"這將成為上海兒童文化的一種新型的休閒娛樂方式。

58年來,1500多萬的小觀眾在兒藝的陪伴下成長起來。我們將以不懈地努力,讓宋慶齡的事業在兒童戲劇舞台上煥發出奪目的異彩。

視頻

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 相關視頻

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那山有片粉色的雲》
十二屆中國藝術節: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那山有片粉色的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