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樹木生理生態研究室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樹木生理生態研究室近年來注重植物逆境生理學、森林生態學、生態工程和園林植物育種研究,以及重要用材林、經濟林和生態防護林生態學基礎理論和應用工程技術的研究。研究室擁有全國一流的科研設備,現有固定研究人員10人,其中研究員4人,副研究員[1]4人。主要研究方向有:
目錄
1.植物生理生態
植物生理生態學是植物生理學與生態學結合的一個分支學科,主要研究隨外界環境因子的變化而發生的植物生理現象。近年來,植物生理生態學研究飛速發展,研究已經從個體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各種環境因子對植物的影響及其相互作用、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機理、植物抗逆潛能及分子機制等。
研究室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開展園林植物生理生態特性研究,主要包括林草花卉基本生理生態特性研究、園林植物抗旱耐鹽鹼分子調節機理研究、植物耐重金屬污染的機制及植物修復技術研究等方面。本研究室先後承擔國家林業局948項目「鹽生植物引進與應用技術研究」、「葛藤等攀援植物及綠化荒山荒漠技術引進」,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北京地區抗重金屬鄉土灌木的篩選及其抗性機理研究」等國家級、省部級、自然科學基金多項,獲得國家級、省部級成果多項。發表論文30餘篇。
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招生資格。
2.園林植物育種與栽培應用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修養的進步,園林綠化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已成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產業,在改善生態環境、美化人民生活,以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學科上涉及植物學、遺傳學、栽培學、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土壤與植物營養學、分子生物學等多個學科。作為一個研究領域,涉及種質資源占有和開發、新品種培育、栽培應用三個主要方面;
(1)在逆境生理生態基礎理論研究及目標性狀分子機理研究的基礎上,立足我國豐富的野生植物資源,利用傳統育種技術和高新生物技術,開展優質、抗逆園林植物種質資源創新和新品種培育,主要研究方面包括細胞工程育種、分子育種和航天誘變育種等。
(2)我國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但其中許多植物的特性、特點及其用應用價值還不清楚,有許多栽培學理論問題及應用技術亟需探索。本研究室結合市場需求,針對引種馴化及自主開發的觀賞植物新品種,開展觀賞植物擴繁、栽培及應用技術研究,特別是草坪草、藤本(攀援)植物和多年生草本觀賞植物在城市立體綠化,邊坡、河道綠化等人工創面植被恢復技術方面的研究,為城市綠化和環境的改善提供低成本、高效益的實用技術。
「十五」以來先後承擔了國家「863」 項目「優質、抗逆草坪草早熟禾新品種選育」 、「地錦種質資源創新研究及新品種選育」、「林果花草航天育種技術與品種創製」、「草坪草新品種的細胞和分子創製」、「林木體細胞發生技術平台」,國家轉基因植物研究與產業化專項「抗乾旱、耐鹽鹼基因工程黑麥草新品種選育」 和「香石竹抗衰老轉基因新品種培育」,國家林業局「948」項目「花卉新品種及抗衰老技術引進」,國家林業局重點項目「草地早熟禾航天誘變抗逆突變體篩選與區域化試驗」,國家科技支撐專題「優質多抗地錦新品種培育」、和「黑麥草新品種培育」、,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空間環境誘導的草地早熟禾皺葉突變體的分子機理研究」等 20餘項,培育出一批具有我國特色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新、特、優觀賞植物品種。獲得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研究成果。發表論文80餘篇,獲得發明專利[2]9項,完成國家行業標準7項。。
本研究方向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招生資格。
3、生態工程
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山地、灘地林業生態工程與流域綜合治理、植被恢復、林業血防生態工程、人工林碳水通量等方面。
生態工程作為生態學的一個分支,是隨着生態學的發展而逐漸興起的,特別是《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將中國林業未來發展方向定位為「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給林業生態工程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作為我國林業生態工程理論與實踐的開拓者和倡導者,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所生理生態室長期從事林業生態工程理論和實踐研究,主持過多項國家重大項目並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70%的科研成果已應用於國家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並作為國家重點項目進行推廣示範,產生了一定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在相關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一定影響,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
本研究室先後承擔鐵道部科技計劃重大項目,「青藏鐵路沿線灌叢植被生態恢復技術研究與示範」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植被演替與水土流失相互作用機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典型坡面水土流失治理與植被恢複試驗示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洞庭湖退田還湖區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技術試驗示範」、國家林業局推廣項目「長江流域低山丘陵生態經濟林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示範」等國家級、省部級、自然科學基金20餘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多項。
本研究方向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招生資格。
參考文獻
- ↑ 副研究員是什麼級別 ,搜狐,2021-05-07
- ↑ 發明專利的定義,乾貨!,搜狐,2017-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