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新視域
《中國文化新視域》作者:楊慶球,出版社:雲南人民出版社。
文化,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自然科學[1]、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2],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與設施。
目錄
內容簡介
楊慶球博士在本書內圍繞着宗教哲學、中西文化比較、中西倫理比較等方面,進行理性的分析和反思。作者從基督教觀點看中國文化,給讀者帶來啟發;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和近代西方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的關係,仍然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課題。
作者簡介
楊慶球,香港出生及成長。早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曾任中學教師及訓導主任。1984年赴英進修,先後考獲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曾在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維真學院及加拿大神學院任客座教授。1995年返港在建道神學院任教,1999年起在中國神學研究院擔任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主編、神學科教授。著作超過十本書,數十篇學術文章。主要研究西方神學、中西方文化、宗教及政治思想比較。
中文大學文學士(榮譽,主修哲學)
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文憑)
倫敦大學哲學碩士
倫敦大學哲學博士
現任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
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全書要點
起源篇 探討了宋儒與基督教的宇宙論,發現中國的宇宙論比西方二元論科學觀更契合基督教的觀點。
工作篇 就儒家與基督教有關工作的道德承擔,探討了儒家工作的道德使命及基督教的工作觀、工作意義、道德責任等。
政治篇 比較了孔子與路德的秩序觀,發覺兩者竟有十分相似之處。
倫理篇 比較了伊壁鳩魯、康德和祁克果的倫理觀,並以孟子作回應,認為他的良知貫穿了中國兩千年的倫理學,是中國文化的核心。
救贖篇 主要比較儒家與道教的救贖觀,有趣的是基督教的創造、救贖與道教的「肉身成道」有互相呼應的地方。
操練篇 透視了王陽明與路德的屬靈/成聖的精神。在今日物化的社會,人們無不為口奔波,本篇的探討,則着眼於心靈的釋放。
靈魂篇 一致肯定了無論是儒家或基督教早期的教父,人生的價值都要在今世建立。死亡的生命只是人生的附篇:儒家的生命在於子孫延續,沒有永生;基督徒死後不會轉化成其他生存狀態,而是只等候覆活。鬼怪的事不應由人世轉出來。
末世篇 從基督教的角度去探討中國人對理想國的追求。
參考文獻
- ↑ 自然科學專業是什麼,愛揚教育網,2020-12-30
- ↑ 社會意識與社會意識形態,道客巴巴,201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