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史學名著快讀
《中國歷代史學名著快讀》,周佳榮 著,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年出版新書約1000種,重印書2700餘種次,出版物已覆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1]和工程技術各領域。現有產品中,大中專教材占35%,學術圖書占45%,一般圖書占20%。在文史哲、法學、經濟管理、學術普及、漢語教學等出版領域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和特色[2]。
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歷代史學名着快讀》依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代、宋元、清代六個時期,闡述歷代重要史學名着包括「四史」「三通」及史評等等,除記敘編着者生平、成書經過、內容體例、史學評價外,並旁及多種相關的典籍,或作為補充,或加以比較,務求能把中國古代史學的概略面貌,有條不紊地展示出來。
本書論述內容力求繁簡得當,同時儘量參考新近的研究成果。重要項目用圖表加以說明,每章均有注釋,另附史籍中經典文本作為閱讀材料;書末附參考文獻,可作為讀者進一步閱讀的線索。
作者介紹
周佳榮,畢業於新亞書院歷史系,先後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士、日本廣島大學文科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多年來一直從事歷史教育及研究工作,主要研究近代中國思想史、明清小說史、東亞近代史及中日關係,現任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
目錄
第一章導論:中國歷代史學着作及其體例
第一節史學的意義和目的
第二節中國歷代史學概說
第三節中國古代史書的體裁
第二章先秦名着:史學起源和初期發展
第一節《尚書》:最早的文獻匯編
第二節《春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第三節《左傳》:最早的史學名着
第四節《竹書紀年》《國語》《戰國策》
第三章歷代正史:「二十六史」內容概要
第一節「二十六史」的編撰情況
第二節先秦兩漢三國史
第三節兩晉南北朝隋史
第四節唐五代史
第五節宋遼金元史
第六節明清史
第四章司馬遷與《史記》: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第一節司馬遷生平與《史記》成書經過
第二節司馬遷撰寫《史記》的動機
第三節《史記》的內容和體例
第四節《史記》的材料來源
第五節《史記》的優點和缺點
第六節《史記》在史學上的地位
第五章班固與《漢書》: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第一節班固生平與《漢書》成書經過
第二節《漢書》的內容和體例
第三節《漢書》的貢獻和影響
第四節後世對《漢書》的批評
第五節《史記》與《漢書》的比較
第六章西晉時期:陳壽與《三國志》
第一節陳壽生平和《三國志》成書經過
第二節《三國志》的內容和材料來源
第三節《三國志》的評價
第四節《三國志》裴松之注
第七章南北朝時期:范曄與《後漢書》
第一節范曄生平和《後漢書》成書經過
第二節《後漢書》的內容
第三節《後漢書》的評價
第八章劉知幾與《史通》:第一部史評
第一節劉知幾生平和撰寫《史通》的目的
第二節《史通》的內容和主張
第三節《史通》的評價
第九章歷代政書:從「三通」到「十通」
第一節政書類史書概說
第二節《通典》及其續編
第三節《通志》及其續編
第四節《文獻通考》及其續編
第十章杜佑與《通典》:第一部典制通史
第一節杜佑生平和撰寫《通典》經過
第二節《通典》的內容和體裁
第三節《通典》的評價
第十一章司馬光與《資治通鑑》: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第一節司馬光生平和《資治通鑑》成書經過
第二節《資治通鑑》的內容和體例
第三節《資治通鑑》的評價
第四節有關《資治通鑑》的着作
第五節《資治通鑑》的續編
第十二章鄭樵與《通志》:綜合曆代史料的通史
第一節鄭樵生平和《通志》成書經過
第二節《通志》的內容與史學觀點
第三節《通志》的評價
第十三章袁樞與《通鑑紀事本末》:創紀事本末體
第一節《通鑑紀事本末》的成書經過
第二節《通鑑紀事本末》的內容編排
第三節紀事本末體的價值
第四節其他紀事本末體史籍
第十四章馬端臨與《文獻通考》:記述歷代典章制度
第一節馬端臨生平和《文獻通考》着書目的
第二節《文獻通考》的內容和編纂方法
第三節《文獻通考》的評價
第十五章明末清初:劃時代的史學着作
第一節黃宗羲與《明儒學案》
第二節顧炎武與《日知錄》
第三節王夫之與《讀通鑑論》
第四節顧祖禹與《讀史方輿紀要》
第十六章乾嘉時期:清代三大考史名着
第一節錢大昕與《廿二史考異》
第二節王鳴盛與《十七史商榷》
第三節趙翼與《廿二史劄記》
第四節清代三大考史名着的比較
第十七章六經皆史:章學誠與《文史通義》
第一節章學誠的生平和學術
第二節《文史通義》的內容和主張
第三節《文史通義》的評價
第四節劉知幾與章學誠的比較
第十八章現代中國史學的成立:從理論到方法
第一節「新史學」的倡導及其發展
第二節史學理論着作
第三節歷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第四節史學方法論
第五節史學史着作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 ↑ 第十講科學學派_圖文,豆丁網,2016-10-18
- ↑ 規模現狀,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