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
《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ISBN:9787301326121。
北京大學出版社年出版新書約1000種,重印書2700餘種次,出版物已覆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1]和工程技術各領域。現有產品中,大中專教材占35%,學術圖書占45%,一般圖書占20%。在文史哲、法學、經濟管理、學術普及、漢語教學等出版領域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和特色[2]。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有關絲綢之路的研究論集,分做五編,探討漢唐絲綢之路的走向,絲綢之路與某些區域或城鎮的關係;研究通過絲綢之路的東西文化交流,包括中國與波斯、大食(阿拉伯)、印度、朝鮮半島、的文化交往。作者利用對西域出土文書的諳熟,致力於探討漢文典籍向西域地區的傳播,這是前人比較忽略的絲綢之路研究的重要內涵。另外,作者還利用考古、美術、文獻材料,研究了西方物質文明和文化如何沿絲綢之路向東方傳播,以及他們的傳播者——粟商人、于闐使者、景教徒,並以此為基礎進而討論了絲綢之路上的文化的並存現象。
目錄
前 言
編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與古代
唐代安西都護府與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上的北庭(公元7—10世紀)
中古中西交通史上的統萬城
闞氏高昌王國與柔然、西域的關係
第二編 文化交流與互動
波斯與中國:兩種文化在唐朝的交融
唐朝與黑衣大食關係史新證——記貞元初年楊良瑤的聘使大食
敦煌文獻所見晚唐五代宋初的中印文化交往
唐與新羅文化交往史證----以《海州大雲寺禪院碑》為中心
八世紀的東亞外交形勢與日中遣唐使交流
從《井真成墓誌》看唐朝對遣唐使的禮遇
第三編 漢文化的西漸
唐代西域的漢化佛寺系統
唐代龜茲地區流傳的漢文典籍——以德藏「吐魯番收集品」為中心
唐代禪宗的西域流傳
《蘭亭序》在西域
王羲之《尚想黃綺帖》在西域的流傳
接受與排斥——唐朝時期漢籍的西域流布
第四編 外來物質文明的貢獻
絲綢之路上的粟商人與粟文化
絲路錢幣與粟商人
一位粟首領的絲路生涯——史君石槨圖像素描
于闐花氈與粟銀盤——九、十世紀敦煌寺院的外來供養
綿綾家家總滿——談十世紀敦煌于闐間的絲織品交流
第五編 三夷教的流傳
吐魯番出土《金光明經》寫本題記與祆教初傳高昌問題
佛像還是祆神?——從于闐看絲路的混同形態
再談絲綢之路上的混同形態——于闐佛寺壁畫的新探索
唐代佛道二教眼中的外道——景教徒
敦煌景教文獻寫本的真與偽
西域——摩尼教終的樂園
後 記
索 引
參考文獻
- ↑ 第十講科學學派_圖文,豆丁網,2016-10-18
- ↑ 規模現狀,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