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書院
東坡書院,又稱「東坡祠堂」,也稱「蜀山書院」。座落在宜興西蜀鎮蜀山南麓,始建於北宋,至今已有850多年的歷史。東坡書院、屋宇四進,總面積為一千多平方米,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宜興丁山買田講學之地。
目錄
簡介
蘇東坡,名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中國文學史稱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北宋元豐年間,曾先後三次來到宜興,對陽羨山水懷有眷戀之情。宜興人為了紀念蘇東坡,就將獨山改名為「蜀山」,並在東坡講學處建造「似蜀堂」。明天順年年間,宜興人工部侍郎沈暉建築造了「東坡書院」,占地三十多畝,講堂六楹,中立蘇軾像,每月朔望講學,清康熙、乾隆間都曾修葺,後毀於咸豐太平軍之役,同治八年重建,光緒八年再修,每逢東坡誕辰舉行紀念活動。1983年,丁蜀鎮政府再修東坡書院。[1]
元豐七年(1084年),因經常到同科進士宜興人蔣之奇,單錫的家鄉宜興遊歷,陶醉於宜興的溪山之美,看中並買下了丁蜀鎮蜀山南麓一處園子,擬在此種橘終老,這便是最初的「東坡草堂」,始建於宋代。 元代在原址建起「東坡祠堂」,後廢為僧舍。
明代弘治年間,工部侍郎宜興人沈暉在此重建,更名為「東坡書院」。作為文人學士例行集會,緬懷先賢之所,後焚毀。 清代光緒八年,當地二十四家望族合資重建「東坡書院」,作為宜興東南八鄉培養人才之地,後改為「東坡高等小學堂」。 解放後作為「東坡小學」所在地,1989年遷出。
書院歷經滄桑,多次被毀,多次重建,現今留下的建築是明代重建的。郭沫若、鄒韜奮等知名人士曾前來講學。書院曾培育了潘序倫、倪維德、范保文等我國一流的學者。
它還是陶都歷史上諸多紫砂工藝大師的啟蒙搖籃。由於年久失修,東坡書院逐年破落。 在建設歷史文化名鎮過程中,丁蜀鎮決定修繕東坡書院。省規劃設計院、蘇州園林設計院精心設計了整修方案。
書院規模
書院現規模四進七間,列為江蘇省級文保單位。書院前有小河,叫「書院浜」。大門上有舒同所書「東坡書院」額,進門一條磚石甬道,左坡有「石牛池」,內有怪石如石牛,兩旁為「硯池」。左新建有碑廊,陳列歷代碑刻。第一進,面闊七間,前左右有石鼓墩。西面二間保存匾額三塊:一為清翰林院編修吏部侍郎周家楣手書的:「東坡買田處」,二為清浙江巡撫任道榕手書的「講堂」;三為清道光江寧布政使楊能格手書的「似蜀堂」;第一進與第二進倚東牆有屋二間,棟樑窗格較講究。第二進是主建築,七間。上懸三塊匾額,是第一進三塊匾的複製品。大廳寬暢,可容三、四百人。檐下斗拱,東西枋上雕雲鶴、卷草,中枋刻人物畫像,中間神座,朱漆貼金,出於名匠之手。正面牆上,嵌碑刻七塊,皆清代重修書院的碑刻。東邊是三間二層樓房,西面二間是「湖山拱秀廳」。第三進天井的東西,各有側室三間。第三進建築古樸,前部原為「講堂」,後部名「似蜀堂」。由此上行,地勢漸高,登上石級可上最後一進。第四進原是七間樓房,登樓可見市鎮全景和太湖遠景,樓早已焚毀,民國十九年(1930年)重建,建國後政府加以修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