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理工大學放射性地質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東華理工大學放射性地質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是在東華理工大學前身太谷地質學校鈾礦地質等實驗室基礎上發展而來。上世紀50年代中葉,黨中央作出了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偉大決策。為了響應黨中央、國務院「打破帝國主義核壟斷」的號召,解決尋找鈾礦的技術人員問題,國家第二機械工業部於1956年6月創立太谷地質學校。1959年學校遷至鄰近某特大型鈾礦區的江西省撫州市,校名改為撫州地質專科學校(本科),1978年改為撫州地質學院,1982年更名為華東地質學院,2002年更名為東華理工學院,2007年更名為東華理工大學。建校半個多世紀以來來,學校勵精圖治,艱苦奮鬥,已成為我國核工業開路先鋒、核燃料循環工程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搖籃,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7萬餘名各級各類專門人才,為我國核工業事業、核大國地位的確立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目錄
發展歷程
學校自辦學以來,就特別重視普通地質、礦物[1]、岩石、古生物地史、構造地質等基礎地質實驗室和鈾礦地質、放射性找礦勘探、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放射性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實驗室等專業實驗室建設。是全世界唯一的專門從事核燃料循環工程和放射性地學人才培養工作的高等學校,被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指定為鈾礦地質和同位素水文學高級培訓中心。2005年學校圍繞國防科技工業轉型升級發展戰略,整合全校核地學實驗教學資源,規劃組建了放射性地質實驗教學中心。
放射性地質實驗教學中心包括基礎地質實驗室、鈾礦地質實驗室、地質信息處理實驗室、地球化學實驗室、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實驗室、放射性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實驗室等六個功能實驗室,輔助於杭州基礎地質認識、江山區域地質調查、相山鈾礦地質三個野外實習基地和地質博物館,以及龍虎山、廬山、撫州溫泉三個課間野外實習基地,以及鄂爾多斯、江西信江等多個產、學、研野外實習基地。系江西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實驗中心主要承擔資源勘查工程、地球化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地球物理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土木工程等6個本科專業和區域地質調查及礦產普查、地球物理勘查技術等2個高職專業的實驗、實習教學任務;協助培養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化學、水文學及水資源、固體地球物理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質工程、核技術及應用、輻射防護及環境保護、環境工程[2]等方向碩士專業及地質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專業研究生的實驗教學任務。
近幾年,通過國防科工委重點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國家特色專業、省級品牌專業、國防科工委與地方共建、省級示範性碩士點等項目的建設,中心各功能實驗室在實驗教學手段、形式、內容上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新的形勢下,中心將繼續開展綜合性、設計性實踐,多層次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放射性地質教學對專業教學的拉動作用,同時提高設備的綜合利用效率,在發展自身成為一個綜合性的放射性地質實驗中心的同時,還將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素質高、能力強、具有奉獻精神的教師隊伍和實驗技術人員隊伍。
機構設置
實驗教學中心實行主任負責制,設主任1名、常務副主任1名、副主任1名。實驗中心採用專職、兼職相結合的用人機制。中心專職人員由主要負責理論和實驗教學的老師和主要負責實驗教學和管理教師、研究人員、管理人員組成。教師全部參加教學研究、科研和實驗室建設工作,形成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科學研究的良好互通機制。核心骨幹相對穩定,職稱、學歷、年齡、學緣結構合理。兼職實驗教師每學期由實驗中心和學校共同擇優聘用,保證了實驗教學質量。
實驗管理(技術)人員採用競聘上崗機制,定期考核。不能勝任實驗管理(技術)崗位工作的,由學校統一安排其他崗位。
本中心現有專職師資42人,隊伍結構合理,學科優勢強,學術水平高,教學、科研能力強。中心師資來自中科院、中國地質大學、南京大學等10餘所重點高校和科研機構,具有良好的學緣結構。實驗中心專職實驗教學隊伍結構比例如下:
(1)職稱結構:正高級21人(50%):副高級9人(21%):中級10人(24%):初級2人(5%);
(2)學歷結構:博士21人(50%):碩士16人(38%):學士5人(12%);
(3)年齡結構:55歲以上0人(0%):35~54歲31人(74%):35歲以下11人(26%);
(4)實驗教師:實驗管理(技術)人員10人(占實驗中心總人數24%)。
中心還有兼職教師21人,其中包括江西省首批「井岡學者」特聘教授侯增謙教授、東華理工大學首位「東華學者」特聘教授呂慶田教授等。另外實驗中心還聘請有多名著名學者為兼職教授,如錢七虎院士、趙鵬大院士、李德仁院士等。
參考文獻
- ↑ 礦物是如何形成的? ,搜狐,2022-03-21
- ↑ 專業介紹 | 環境工程 ,搜狐,2019-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