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徵兆
《不朽的徵兆》,又譯《不朽頌:憶幼年而悟不朽》,英國浪漫主義哲理長詩。威·華茲華斯(見「丁登寺」)著。前4節作於1802年;其餘部分作於1806年,全詩發表於1807年。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本詩的主題是關於人類靈魂的淵源、發展和命運。它是華氏最有爭議的詩歌之一。它主要表現了詩人希望永葆兒童時代的天真純潔和對自然的熱愛的願望。前4節,詩人對其經歷同時也是人性共同的經歷作了深深的、悲哀的回顧和詢問。「我們註定要與恐懼和悲傷相伴」,「我們怎樣才能避免我們自己『傷害』我們周圍生命的歡樂呢?」有助於詩人創作的熱情似乎在離他而去。但在詩的較長的以後部分,他的自信心恢復。全詩含有哲理和心理學的寓意。詩人在後4節特別是第5節詩中引用了柏拉圖的神話:靈魂先存於肉體作為一種意象來說明年輕孩子反應的強烈和純潔;通過回顧靈魂的歷史,回溯它到達那個階段所經歷的步驟而回答了這個問題。他發現,是由於靈魂已經在人間變成了中心,這樣已失去了其榮耀與美麗,它已幾乎毀掉了其精神視野。依詩人看來,孩童的這些品質通過母愛而注入到他身上,然後向外向整個自然擴散。在結束詩節中,他向我們顯示了這是可以重獲的。憂鬱的恐懼可以通過回到我們兒童時代所走過的那些簡單的道路而得以抑制,我們必須在靈魂的這個生命中變成兒童一樣。通過把早期的直覺與成熟的理智相結合,我們將能夠洞悉事物的本質。詩人的結論是:兒童是一個「偉大的預言家,神賜的預言家」!兒童經歷的生動性和純潔性不僅能夠塑造成人的性格,而且在成人中以一種永不能完全被窒息的反應能力繼續生存着,成年人性情中的純潔美好的部分都是保持了在童年時形成的東西。此詩後一部分在創作時顯然有柯勒律治的《淚喪》的影子,兩詩人都強調了興奮時刻的創造性的成果。此詩常被認為是詩人的一種認知,即他那獨特的創作源泉在離他而去,同時也顯示出他不能完全地面對現實;但因此就斷定他在1807年後就再沒寫出好作品則是錯誤的。這首涉及人生哲理的詩作透露出詩人對人生歷程的一些頗具特點的看法,強調了童心的可愛可貴,間接地反映了他對昏濁的成人世界和冷酷的理性社會的反感。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1]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書以專著為主,少數是全集、選集,以及在科學上有開創性的論文[2],公認的有很高價值的單篇文學作品。以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為主要對象。
視頻
不朽的徵兆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文獻的概念,豆丁網,2008-11-13
- ↑ 著作與論文的優勢對比,新浪博客,201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