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牙槽神經
下牙槽神經:下牙槽神經系下頜神經的最大分支。下牙槽神經沿翼外肌內側面下行,經下頜孔入下頜管,在管內發出多數小支,至下頜的牙齒和牙齦;終支出頦孔,稱頦神經,分布於頦部和下唇的皮膚。下牙槽神經在入下頜孔以前,分出下頜舌骨神經,至下頜舌骨肌的下面,支配下頜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為運動支。在進行下頜手術時,可在下頜孔及頦孔處麻醉此神經[1] 。
中文名:下牙槽神經
外文名:Inferior alveolar nerve
目錄
解剖結構
下牙槽神經:是下頜神經的分支,於舌神經後方1cm處,經下頜孔入下頜管,在下頜骨內分支構成下牙叢,終支自頦孔淺出後,改稱頦神經。其感覺纖維布於下頜牙、牙齦、頦部及下唇皮膚和粘膜;運動纖維在入下頜孔前分出,稱下頜舌骨肌神經,支配同名肌及二腹肌前腹。
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術
適應證:下頜骨體、下頜牙及牙槽突的手術。
麻醉方法:
(一)口內注射法:
1.體位:坐位、大張口,下牙面與地面平行。
2.注射點:以翼下頜韌帶中點外側3~4mm處粘膜作刺入點。
3.過程:將注射器置對側雙尖牙區與面部中線成45°。注射針高於下磨牙面1cm並與之平行。自注射點刺入,再進針約2.5cm,直達下頜升支內側骨面,回抽無血時,注藥2ml。
(二)口外注射法:
1.神經溝投影位置:從耳屏前緣至下頜下緣與嚼肌前緣相交點作連線,該連線中點大致為下牙槽神經孔上方的下牙槽神經溝的投影位置,亦即麻藥的注射點。
2.進針點:沿下頜下緣,取下頜角至嚼肌前緣連線的中點,作為刺入點。
3.進針行經及深度:刺入點至注射點間的連線,即為進針的行徑與深度。
4.過程:用消毒橡皮片套在針頭上,按刺入點至注射點的長度作標記。自刺入點進針,緊貼下頜升支內側,當皮片至下頜下緣皮膚時,表示針尖已達注射點,回抽無血即可注藥3~4ml以麻醉下牙槽神經。
麻醉區域:同側下頜骨、下頜牙、牙周膜、雙尖牙至中切牙唇(頰)側牙齦、粘-骨膜、下唇部。
麻醉效果:同側下唇腫厚、麻木,探刺無痛反應。
注意事項:
麻醉下牙槽神經後,應退針約1.0cm,再注射麻藥約1.0ml,以麻醉舌神經,退針至粘膜時拐向外側稍稍推進,再注射麻藥少量,以麻醉頰神經。也可採用邊進針邊注射的方法,達到麻醉上述3支神經的目的。
與下牙槽神經相關的疾病
1、下牙槽神經阻滯:
下牙槽神經阻滯即阻滯三叉神經下頜支,修復下頜牙齒時多用。因為下牙槽神經、動脈和靜脈經下頜孔進入下頜管,通常將麻醉劑注射在下頜支內面的下頜孔周圍,即可阻滯下牙槽神經。阻滯下牙槽神經可麻醉中線一側的所有下牙,下牙槽神經頦支分布的下唇皮膚、黏膜,還有下牙槽唇側黏膜和牙齦以及下頜皮膚。進針太靠後可穿過腮腺,造成面神經分支的一過性麻痹。在修補或拔去下頜牙前,牙醫經常麻醉下牙槽神經。由於頦神經和切牙神經是它的終末支,所以患側的下頜和下唇也會失去感覺。麻藥的注射位點位於下頜支內側面的下頜孔,即下頜管的開口。「在牙科的所有常規注射操作中,下牙槽神經阻滯或許是最難有效實施的」(Liebgott,1986)。如果針尖向後進得過遠可能進入腮腺,麻痹面神經分支,導致單側一過性面癱。
2、下牙槽神經損傷:
概述:創傷後致神經損傷所致的麻木多有損傷或手術史,常見於骨折後神經斷裂或創傷,以及阻生牙拔除術後。
病因:拔牙時的神經損傷拔除下頜阻生第三磨牙時,因牙位過低,牙根接近下齒槽神經;或手術過於粗暴,可導致神經的損傷。
臨床表現:拔牙時的神經損傷①下頜雙尖牙及磨牙拔除時可能存在損傷頦神經,如僅因翻瓣或其他操作牽拉損傷頦神經而未將其切斷時,神經功能可在數月內恢復;如在其出頦孔處被切斷,則產生下唇及頦部麻木或感覺異常,恢復不易;②下頜磨牙拔除時可能損傷頰神經,出現同側面頰部麻木感;③下頜阻生智牙拔除時可能損傷下牙槽神經、舌神經,頰神經,出現同側下唇、面頰部或舌半側麻木。
診斷要點:
多有損傷、手術史或拔牙史。
所在神經分布區的感覺異常、疼痛或麻木。
臨床檢查為痛覺和觸覺減退或消失。
治療原則與方案:
(一)預防拔牙前應拍攝X線片,了解牙的形態、位置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特別應注意牙根與下齒槽神經的位置關係。如果牙根與下頜管接近或相通,術中要謹慎操作,儘量不要搔刮牙槽窩,如牙根不慎被推至下頜管內,不要勉強取出,可隨訪觀察。
(二)治療應早期積極處理,如有神經再接的機會和條件,應儘快實施神經吻合術,如條件不具備,可採取針刺、理療,或給予激素、維生素B1、維生素B12等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
視頻
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經典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