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下书斋(张光茫)

​​ 下书斋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下书斋》中国当代作家张光茫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下书斋

下书斋,是港西乡文化及教育的发源地,老辈人认为,它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土生土长港西人,如果不知道下书斋,那可能是九零后。

港西,自宋末元初,已有佘、邱二姓氏在此定居。至下书斋开始办学,中间有六百多年,历经多个朝代,港西的文化教育,却几乎一片空白,似乎没有出过秀才、举人,更不用说进士了。

清末及民国初期,要正规上学必须到三饶琴峰书院,那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有足够经济支持,而且必须天资聪颖才能入读。乡里究竟有几人去琴峰书院读书?只有邱创蟹一人时常被提起。

下书斋原来只叫书斋,是一座独立庭院,单层砖木,瓦檐结构,内有三大一小四间房连一大天井。据老辈人回忆,书斋建成后曾命名“观澜学校”,一段时间后,因没有教师愿意留下来长期执教而停办。后来,族长不辞劳苦、涉水渡舟、翻山越岭到县城恳请邱氏宗亲帮忙物色教师,书斋终于迎来了来自三饶里秀楼的邱鼎元先生。据说老先生教学非常认真负责,深受欢迎。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书斋读书,学生多了,鼎元先生又邀请三饶宗亲邱捷先生共同任教,直至新中国成立。解放后,乡里教师由县政府安排,有余锡彭、余侯良、巫坚定、施汉城、吴时得等多位老师。学生多了,班级也多,书斋容纳不下,便将大祠堂(邱氏宗祠)也改为教室,人称“顶书斋”。书斋就被更名为“下书斋”,一直保留下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多位高级知识分子来乡里任教,当中有张志刚、余应强、詹泰然、余德佑、杨耀浩等。他们有的是被错划为“右派”才来港西,这些人学识渊博,学富五车,可以说,他们的不幸,却是港西乡教育的万幸。他们被分配这里后,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向上与本地的老师齐心协力,因材施教,将他们渊博的知识无私传授给学子。当时还办夜校,利用农闲为村民扫盲。正是有他们的共同努力,奠下坚实的教学基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在八十年起收获了硕大的教育成果。涌现了乡史上一个又一个的第一:第一个大学生,第一硕士,第一博士,第一个留学生……

[1]

作者简介

张光茫,必读社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