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上京會寧府遺址

上京會寧府遺址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城南2公里,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上京南北二城現有城門遺址28處,其中北城北垣1門,東垣1門,西垣1門,腰垣2門,南城南垣2門,除腰垣東側門址處,均帶有瓮城遺蹟。

目錄

遺址簡介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城南2公里。

現在所保留的遺址是金世宗大定年間修復的遺蹟[1]。以南北二城牆和皇城內的建築址保存比較好。南北二城均呈長方形狀,城牆周長22里。金上京的城牆為夯土型建築,牆表砌有青磚,但青磚已被當地居民拆毀殆盡。城牆至今仍高3-5米,個別地段高達7米,基闊在7-10米左右,殘垣斷壁處黑黃土相間的夯層痕跡和夯花依然清晰可辨。全城外垣平均每隔八O至-百三十米左右不等,就有一處馬面突出牆表,現有馬面89個,環城原有馬面總數約92個。其中北城北垣有11個,南城南垣有16個,二城西垣29個,東垣(包括南城北垣突出部分)24處有28個(其中有兩處每處2個,有一處為3個),二城的5個突出角亦已經不存在,這樣環城原有馬面總數約92個。馬面在古代作戰時,主要起防禦作用。金上京城的馬面比較集中在南城的西垣與南垣,說明當時主要足為了防禦皇城的安全面設置的。另外,在金上京城外垣四壁之下,出土了大量的擂石和箭簇,說明金上京的守衛主要足用矢石進行防禦。

結構特色

金上京南北二城現有城門遺址28處,其中北城北垣1門,東垣1門,西垣1門,腰垣2門,南城南垣2門,除腰垣東側門址處,均帶有瓮城遺蹟。這些瓮門多為轉角形,是為了增強城門正面防禦力量的重要設施。

南北二城的外垣周圍和腰垣南側均有護城壕遺蹟,至今大部分地段仍深如溝壑,這裡是築城取土的同時挖掘而成的,可能是引從上京西來的小河之水入壕,以利防守,在光緒年間,壕中尚有積水。 據文獻記載,金上京故城內的宮殿名稱很多,見於金太宗時的有乾元殿、明德宮;見於金熙宗時的有慶元宮,敷德殿、宵衣殿(寢殿)、稽古殿(書殿)、重明殿、五雲樓、祥曦殿等;見于海陵王時的有勤政殿、泰和殿、武德殿、永壽宮、永寧宮;見於金世宗復修後的有慶元宮。光興宮、光德殿、皇武殿等。此外,還載有明德殿、時令殿、龍壽殿、奎文殿。此外還有術廟、社稷、孔廟、儲慶寺等。

金上京城仿照北宋都城的規模建築,城市布局與汴京(今開封)基本相同,規模宏偉,雄渾壯觀。由毗連的南北二城和皇城組成。南城略大於北城,二城均為長方形,平面上一縱一橫相互銜接,連為一體,二城整個外圍周長為11公里。雖經800餘年的風雨剝蝕和戰爭破壞,其夯土版築的城垣仍高達3~5米,頹垣基闊7~10米。城牆斷面處,夯土層痕跡依然清晰可辨。外垣平均每隔70~120米築一馬面。在全城5個城角上各構築角樓一處,為城牆上的重點防禦工事。城門9處,其中7處帶有瓮城。城外及二城間的腰垣南側,均有護城壕。皇城則建於南城偏西處,周長近2.5公里。自南向北有五重宮殿基址整齊地排列在皇城南北中軸線上,東西兩側還有迴廊遺址。皇城南門兩側有兩個高約7米的土阜,對峙而立,稱為闕。兩大土阜間又有兩個小土阜,各高約3米。大小土阜間是皇城南門的3條通道,中為正門(午門),兩側為左右闕門。皇城布局規整、嚴謹。

遺址地點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俗稱白城,位於阿城區南郊2公里,張廣才嶺西麓大青山腳下,阿什河左岸,依山傍水。是女真族建立的金帝國的早期都城,歷經金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代皇帝[2],作為金王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達38年之久。因其又是金上京路和會寧府的治所,故稱。

視頻

上京會寧府遺址 相關視頻

《文化大百科》金上京會寧府遺址
CCTV-9 《探索發現》阿城金上京遺址航拍花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