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三国史记

三国史记(谚文:삼국사기):是一部记述朝鲜半岛三国新罗百济高句丽历史的高丽官修正史。于1145年(高丽仁宗二十三年)由金富轼等以文言文编撰,采纪传体。共50卷。

《三国史记》高丽宰相金富轼高丽仁宗之命所编撰的高丽官修正史,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完整史书。《三国史记》共50卷,约27万字,以中国正史的体例记述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包括统一新罗的历史。

目录

简介

中国正史在记述多国并存的时期会以一国为主,比如《三国志》以为正统,都以魏年号纪年。但《三国史记》突破了这样观念,以平等的态度对三国,三国各有本纪,各以自己的君主纪年,均称“我国”。

全书由新罗本纪(12卷)、高句丽本纪(10卷)、百济本纪(6卷)、年表(3卷)、杂志(9卷)、列传(10卷)等六个部分构成。通史,韦旭昇(423-431页,149-150页)《三国史记》与中国的《史记》一样都以教化为原则,以塑造人物为写作方法,以道德精神为取人标淮,而不是像一般的中国正史那样以纪实为写作方法,以对历史贡献的大小为取人标淮。因此《三国史记》保留了《史记》亦文亦史的风格通史|韦旭昇|赵振坤(432-437页,149-150页)。

《三国史记》主要参考引用了朝鲜半岛历史上已失传的旧三国史记구삼국사》、《新罗古记》、《花郎世记》、《海东古记》、《高丽古记》、《百济古记》、《三韩古记》等史籍,同时也参考了中国的历史典籍包括《魏书》、《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是朝鲜半岛第一部将本国史料与中国史料结合起来的史书。在两国史料记载有冲突时,金富轼更信任本国史料。《三国史记》明确指出本国史料与中国史料的校正有34处,其中11处否定中国记录,8处质疑中国记录,15处两存之通史|韦旭昇(427-430页,149-150页)。

刊本

该书撰成不久即刊刻问世,俗称古印本,流传国内外。其后有李氏王朝太祖三年(1394)庆州府首次刊本,俗称洪武本。但均已失传。再后有李朝中宗七年(1512)庆州府二次刊本,俗称正德本,为存世无多的善本。

目录

新罗本纪

  1. 新罗本纪第一 始祖赫居世居西干 南解次次雄 儒理尼师今 脱解尼师今 婆娑尼师今 祗摩尼师今 逸圣尼师今
  2. 新罗本纪第二 阿达罗尼师今 伐休尼师今 奈解尼师今 助贲尼师今 沾解尼师今 味邹尼师今 儒礼尼师今 基临尼师今 讫解尼师今
  3. 新罗本纪第三 奈勿尼师今 实圣尼师今 纳祗麻立干 慈悲麻立干 炤知麻立干
  4. 新罗本纪第四 智证麻立干 法兴王 真兴王 真智王 真平王
  5. 新罗本纪第五 善德王 真德王 太宗王
  6. 新罗本纪第六 文武王
  7. 新罗本纪第七 文武王下
  8. 新罗本纪第八 神文王 孝昭王 圣德王
  9. 新罗本纪第九 孝成王 景德王 惠恭王 宣德王
  10. 新罗本纪第十 元圣王 昭圣王 哀庄王 宪德王 兴德王 僖康王 闵哀王 神武王
  11. 新罗本纪第十一 文圣王 宪安王 景文王 宪康王 定康王 真圣王
  12. 新罗本纪第十二 孝恭王 神德王 景明王 景哀王 敬顺王

高句丽本纪

  1. 高句丽本纪第一 始祖东明圣王 琉璃明王
  2. 高句丽本纪第二 大武神王 闵中王 慕本王
  3. 高句丽本纪第三 太祖王 次大王
  4. 高句丽本纪第四 新大王 故国川王 山上王
  5. 高句丽本纪第五 东川王 中川王 西川王 烽上王 美川王
  6. 高句丽本纪第六 故国原王 小兽林王 故国壤王 广开土王 长寿王
  7. 高句丽本纪第七 文咨王 安藏王 安原王 阳原王 平原王
  8. 高句丽本纪第八 婴阳王 建武王
  9. 高句丽本纪第九 宝藏王
  10. 高句丽本纪第十 宝藏王下

百济本纪

  1. 百济本纪第一 始祖温祚王 多娄王 己娄王 盖娄王 肖古王
  2. 百济本纪第二 仇首王 沙伴王 古尔王 责稽王 汾西王 比流王 契王 近肖古王 近仇首王 枕流王
  3. 百济本纪第三 辰斯王 阿莘王 腆支王 久尔辛王 毗有王 盖卤王
  4. 百济本纪第四 文周王 三斤王 东城王 武宁王 圣王
  5. 百济本纪第五 威德王 惠王 法王 武王
  6. 百济本纪第六 义慈王

年表

  • 年表 (上、中、下)

杂志

  1. 杂志第一 祭祀·乐
  2. 杂志第二 色服·车骑·器用·屋舍
  3. 杂志第三 地理一 <新罗>一
  4. 杂志第四 地理二 <新罗>二
  5. 杂志第五 地理三 <新罗>三
  6. 杂志第六 地理四 <高句丽·百济>
  7. 杂志第七 职官上
  8. 杂志第八 职官中
  9. 杂志第九 职官下

列传

  1. 列传第一 金庾信(上)
  2. 列传第二 金庾信(中)
  3. 列传第三 金庾信(下)
  4. 列传第四 乙支文德 居柒夫 居道 异斯夫 金仁问 金阳 黑齿常之 张保皋 郑年정년 (신라) 斯多含
  5. 列传第五 乙巴素 金后稷김후직 禄真녹진 密友 纽由 明临答夫 昔于老 朴堤上 贵山귀산 温达
  6. 列传第六 强首 崔致远 薛聪
  7. 列传第七 奚论해론 素那소나 (신라) 骤徒 讷催눌최 薛罽头설계두 金令胤 官昌관창 金歆运김흠운 裂起 丕宁子 竹竹죽죽 匹夫 阶伯
  8. 列传第八 向德 圣觉 实兮 勿稽子물계자 百结先生백결 선생 剑君검군 金生김생 率居솔거 孝女知恩 薛氏설씨녀 都弥
  9. 列传第九 仓助利 渊盖苏文
  10. 列传第十 弓裔 甄萱

评价

《三国史记》是研究韩国古代史的珍贵材料,并影响了此后《高丽史》和《朝鲜王朝实录》的编撰。但是《三国史记》是以新罗为主,缺乏对百济的记录,没有关于古朝鲜伽椰东濊沃沮三韩渤海国的记录。《三国史记》从士大夫角度记录历史,没有关于农民及被统治阶级的记录。没有关于佛教及传统思想的记录。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 李岩,徐建顺、池水涌、俞成云 《朝鲜文学通史》 2010年9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北京ISBN=978-7-5097-1511-6.
  • 韦旭昇著《韩国文学史》,2008年7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ISBN=978-7-301-14042-0
  • 赵振坤 《三国史记·金庾信传》的文学价值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17期.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