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七寶方糕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文名 :七寶方糕

來 歷 :范仲淹有不解之緣

產地 :上海七寶寺

七寶方糕上海最有名的漢族土產糕類小吃,它因產於七寶寺而得名。

數千年來,中餐[1]積累了精湛的烹調技藝,僅烹調的操作方法就有近百種,從而形成了各式各樣、千差萬別、風味各異的菜系和品種[2]

目錄

食品特點

正宗的七寶方糕產於上海七寶寺,它算得上是上海最有名的土產小吃了。5元就可以買大大一塊。糯米做的外皮,咬一口,甜甜糯糯的,豆沙餡甜得恰到好處,一點也不粘牙。說起方糕並非只是一種糕點,只是外皮都是糯米,但是裡面的餡料卻有很多種,芝麻、豆沙、棗泥、赤豆還有桂花,我尤愛桂花和豆沙的。

食品來歷

七寶方糕的來歷與我國著名的文人范仲淹有不解之緣。據說,宋朝著名文人范仲淹小時候家境貧寒,一日三餐全是粥。每到冬夜讀書,他就把粥盛在盤子裡凍結,然後割成一塊一塊的,肚子餓了就吃上一塊。他的同窗好友石海卿知道此事後,便叫人用糯米粉仿照范仲淹的製作方法,做成了糯米糕,天天送去,一直到范仲淹中舉,他們給方糕取名叫「白軟糕」。現在的七寶方糕就是由此流傳下來的,有祝願高升的寓意。有詩說得好:「人心有多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

著名風景

七寶寺,是上海七寶鎮的著名風景區,七寶鎮「因寺得名」史料稱:「鎮無舊名,緣寺得名,寺無他重,因鎮推重。」在張澤舍宅拓寺後,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皇帝賜額「七寶教寺」,由此七寶鎮正式得名。當時的「七寶教寺」有「郡東第一剎」之稱,它占地60畝,寺河6畝,整座寺廟綠水環抱,紅牆琉瓦,晨鐘暮鼓,香煙燎繞,景色十分優美。吸引了方圓百里的人到七寶教寺進香,由此香客信徒,文人雅士在這裡燒香拜佛,吟詩作畫,為七寶教寺的香火繁茂,人來人往,形成了人氣很旺的局面。而集鎮形態模式在七寶教寺外圍形成,元末明初七寶鎮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當時的七寶鎮「居民繁庶,商賈駢集,文儒輩出,蓋邑之巨鎮。」蒲匯塘兩岸的地區,因「七寶教寺」而得名「七寶鎮」。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有名望的集鎮和城市都和宗教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如南翔,龍華,法華,真如等,都是因寺得名。從這些方面來看,我國古代的城鎮發展和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相輔相成,有些研究這方面問題的專家指出:城市規劃在初始階段一受宗教影響,二受經濟影響。七寶鎮的形成也是如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