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紀元
丁紀元 (1942年 - ) 自幼跟從胞姊學習琴、箏。傳承於丁伯苓中州琴派、復興代表人物。1962年畢業於河南省立開封第一女子高中後進入瀋陽音樂學院民樂系古琴專業進修,師從泛川派古琴大師顧梅羹為師。1964轉入湖北藝術學院民族器樂系,畢業後一直從事古琴、宋詞樂譜及隋唐燕樂等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1984年當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1995年當選為中國古琴藝術國際交流會學術委員;2006年起任中國古琴學會學術委員會專家委員、常務理事,河南省音樂家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會長。
丁紀元 | |
---|---|
丁紀元 | |
英文名 | JiYuan Ding |
出生 |
1942年 河南開封 |
國籍 | 中國 |
籍貫 | 河南鄧州 |
職業 | 現代泛川派女琴家 |
知名作品 |
《獲麟操》 《良宵引》 《水龍吟》等。 琴著有《略論古琴的五音正調與十二律旋宮弦法》 白石道人自度曲聲律考辯》 《燕樂二十八調釋》等二十餘篇 |
琴學作品有《略論古琴的五音正調與十二律旋宮弦法》、《白石道人自度曲聲律考辯》、《蔡元定燕樂新解》、《燕樂角調說》、《燕樂二十八調釋》等二十餘篇。
目錄
個人簡歷
丁紀園,1942年出生於河南開封一個書香琴韻之家。1962年,丁紀園進入瀋陽音樂學院民樂系古琴專業學習,師從泛川派古琴大師顧梅羹先生學習古琴演奏及琴學理論。作為顧梅羹先生的傳人,在顧先生的言傳身教下,她習彈了《良宵引》、《四大景》、《平沙落雁》、《普庵咒》、《秋塞吟》、《流水》、《瀟湘水雲》、《漢宮秋月》等20多首古琴曲,可謂得其真傳,古琴演奏的清麗凝厚的藝術風格由此形成。
1965 年,丁紀園考入當時的湖北藝術學院(今武漢音樂學院)民族器樂系古箏專業。
1970年,大學畢業後的丁紀園任職於開封市群藝館調研部,從事古琴、古箏演奏及琴學理論,隋唐燕樂、宋詞樂譜等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研究
2002年,退休後的丁紀園牽頭組織成立中州琴會,並任會長。2004年,她組織成立河南省古琴培訓中心,全心致力於中州琴學的推廣與傳承。
從2003年至2004年,她和兒子宋大年、琴家韓廷瑤等人,根據清代中州琴派代表人物的古琴譜,反覆按彈,把古琴譜中原本沒有記出板眼節拍的琴曲通過整理訂拍記出旋律,使之可以照譜按彈。
丁紀園等人對中州派琴譜的研究和整理,已成絕響的中州古琴流派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2007年的10月,首屆中州派古琴曲打譜演奏會在鄭州大學舉行,這次以本土琴派打本土琴譜為主的打譜會在全國還是首次。
2013年3月的第二屆打譜演奏會上,已過古稀之年的丁紀元,以一曲慷慨激昂的《獲麟操》拉開了本屆打譜演奏會的序幕。琴家們演奏了《獲麟操》、《鳳求凰》、《凌虛吟》等10首古琴曲,其中6首由丁紀園打譜。丁紀園和她的弟子們一起,把聽眾帶入一個美妙的藝術境界。
出身名門
1942年12月,丁紀園出生於河南開封一個書香琴韻之家。其實,作為丁家這個一門書香的後人,丁紀園的祖籍是河南鄧縣(今鄧州市)。丁氏家族乃鄧州望族,自明初其始祖公丁從善隨孔顯鎮撫鄧州算起,丁氏家族在鄧州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族人丁鉦善琴棋書畫,是獨冠當時的古琴家,著有《琴譜》八卷。
丁紀園的爺爺丁敬學、外公宋雅堂都是精通琴棋書畫之人。其父丁軫宇畢業於河南大學經濟系, 1936年赴英國倫敦大學經濟科學院深造,1941年回國任教於母校河南大學。其母宋慧芝也精通琴棋書畫,11歲考入開封北倉女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丁紀園的琴藝起初就是由母親傳授。
丁紀園的母親十分重視對子女的家庭教育。丁紀園上初中時,母親請來家庭教師,教授她和弟弟學習古文,並帶她到大相國寺拜師李玉芳學習河南墜子,後又向在當時的河南師範學院(今河南大學)藝術系任教的王省吾先生(古箏演奏家、教育家)學習。工夫在琴外。今天,丁紀園在對中州琴曲發掘整理打譜時,能夠準確地把握中州琴派的風格韻致,這與她從河南民間音樂地方曲藝中獲得的藝術薰陶是分不開的。後來,為學習研究《白石道人歌曲》(又稱《白石詞》,宋代姜夔所作的詞曲譜集),丁紀園又拜師於高文教授門下,學習中國古典文學。
師從名家
丁紀元與恩師顧梅羹教授 | |
---|---|
懷念恩師顧梅羹教授 |
1962年,丁紀園進入瀋陽音樂學院民樂系古琴專業學習,師從泛川派古琴大師顧梅羹先生(字燾,出身於書香門第、古琴世家,著名古琴教育家、演奏家,時為東北地區音樂院校教授古琴專業的第一人)學習古琴演奏及琴學理論。作為顧梅羹先生的傳人,在顧先生的言傳身教下,她習彈了《良宵引》、《四大景》、《平沙落雁》、《普庵咒》、《秋塞吟》、《流水》、《瀟湘水雲》、《漢宮秋月》等20多首古琴曲,可謂得其真傳,古琴演奏的清麗凝厚的藝術風格由此形成。今天,在丁紀園的客廳中,懸掛的唯一巨幅照片,就是她跟恩師顧梅羹先生習琴的合影。
1965 年,丁紀園考入當時的湖北藝術學院(今武漢音樂學院)民族器樂系古箏專業。在這裡,她的執教老師是其二姐丁伯苓。丁伯苓也是古箏演奏家、教育家。丁伯苓的古箏演奏立意高遠,富於變化,善於演奏多種風格和不同流派的箏曲,其豪放爽朗的藝術家氣質給丁紀園以深深的影響。
傾心打譜
1970年,大學畢業後的丁紀園任職於開封市群藝館調研部,從事古琴、古箏演奏及琴學理論,隋唐燕樂、宋詞樂譜等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研究。
中州琴學源遠流長。中州的古琴藝術有着悠久的歷史與優良的傳統,獨具「高古端嚴、寬宏蒼老」的藝術魅力。在歷史上,漢魏、北宋、清代乾隆年間三個時期,中州琴學都曾鼎盛。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中州琴社」最後一位琴人離世,中州派琴曲已無人按彈。為了中州琴學的復興,2002年,退休後的丁紀園牽頭組織成立中州琴會,並任會長。2004年,她組織成立河南省古琴培訓中心,全心致力於中州琴學的推廣與傳承。
打譜是對古琴音樂的一次「考古」,也是琴樂藝術的再創造,它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琴樂素養。丁紀園對中州古琴樂的突出貢獻之一,即是在2003年至2004年,她和兒子宋大年、琴家韓廷瑤等人,根據清代中州琴派代表人物的古琴譜,反覆按彈,把古琴譜中原本沒有記出板眼節拍的琴曲通過整理訂拍記出旋律,使之可以照譜按彈。
通過丁紀園等人對中州派琴譜的研究和整理,已成絕響的中州古琴流派,才得以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2007年的10月,首屆中州派古琴曲打譜演奏會在鄭州大學舉行。在這次打譜會上,以丁紀園為主的中州琴人,依據王善的《治心齋琴學練要》等,發掘整理出了《水龍吟》等八首中州派的琴曲古譜。演奏會上,丁紀園首先演奏了一曲《水龍吟》,與戴樹紅先生琴簫合奏的一曲《幽澗泉》將打譜演奏會推向了高潮。
2013年3月的第二屆打譜演奏會上,已過古稀之年的丁紀元,以一曲慷慨激昂的《獲麟操》拉開了本屆打譜演奏會的序幕。琴家們演奏了《獲麟操》、《鳳求凰》、《凌虛吟》等10首古琴曲,其中6首由丁紀園打譜。丁紀園和她的弟子們一起,把聽眾帶入一個美妙的藝術境界。
碩果纍纍
第三屆中國古琴藝術節系列圖片報道之名家音樂會 | |
---|---|
第三屆中國古琴藝術節系列圖片報道之名家音樂會於2011年5月22日晚7點半在常熟評彈館舉辦
《幽澗泉》演奏:丁紀元 |
丁紀園對中州古琴和河南音樂教育事業的貢獻,不僅表現在古琴打譜和琴藝傳承方面,而且表現在她對中國古琴藝術和傳統音樂理論的研究方面。在這方面的成果,大多發表在音樂類核心期刊上。
事實上,丁紀園的學術生涯在開封市群藝館調研部工作的日子裡就已經開始了,1970年以來,她就致力於古琴藝術和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的研究,幾十年如一日。她研究的重點是燕樂、白石道人歌曲譜等。在燕樂樂調方面,她着重研究的是燕樂的宮調、音高與音階、燕樂「七宮四調」等。對《白石道人歌曲》譜的研究,她的重點是《白石道人歌曲》的譜字以及譯譜等。在研究中,她不僅能夠準確表達自己的學術見解,而且還能找出其他研究者的錯誤所在。多年來,丁紀園應邀參加了歷屆國內、國際的古琴及中國民族音樂理論的學術會議,其學術成果廣受好評。丁紀元曾發表的論文有《略論古琴的五音正調與十二律旋宮弦法》、《白石道人自度曲聲律考辯》、《蔡元定燕樂新解》、《燕樂角調說》、《燕樂二十八調釋》等二十餘篇。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古琴藝術列入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6年,古琴藝術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琴,這種有着3000年悠久歷史、被列為琴棋書畫之首的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蘊含着中華文化天人合一、君子之道的人文精神,體現了中國音樂藝術的至高境界,其所形成的獨特文化記憶,對中國文化藝術乃至中國人的精神品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今,她天籟般的神韻正期待着更多的人,去感受和傳承其無盡的藝術魅力。「唯有此時心更靜,聲聲可作後人師。」從開封走出的古琴家丁紀園,正在弘揚和傳承古琴藝術的道路上執著地前行。我們相信,在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里,在丁紀園等古琴前輩的引領下,中州琴學一定會再度振興。[1]
參考文獻
- ↑ 承門第書香 傳千古清音 —記古琴家丁紀園 開封日報201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