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合影點燃的憶想(鍾叔河)
作品欣賞
一張合影點燃的憶想
2017年的泉州秋色漸濃,在這個收穫的季節里,編輯部告知2018年《散文百家》創刊30周年,囑我寫一點感言。《散文百家》有恩於我,從什麼地方落筆我得好好思量。
書房的案前擺放着一張合影,上方標註着一行文字——《散文百家》全國首屆「新亞之夏」散文筆會留念,這張八十多人的「全家福」,定格着2004年6月邢台筆會的美妙瞬間。參加這樣大型的筆會我是第一次,這張合影顯得珍貴。編輯們的熱情,讓我有回家的感覺;作家們的友愛,讓我有了歸屬感。讓我終生難忘的是,我作為作家代表在開幕式上發言。思緒及此,心跳加劇,我決意感言從這次筆會展開。
我有寫日記的習慣,抄錄在本子上的發言稿,引發我重溫2004年邢台筆會日程。開幕式6月14日在新亞大酒店舉行,我的發言慷慨激昂:「我曾參加《散文百家》函授班的學習,我的第一篇散文十年前在《散文百家》發表,我平生第一次的「散文小輯」也是《散文百家》推介的,我是《散文百家》的最大受益者,我對雜誌社的編輯們充滿感激之情。《散文百家》創刊了十多年,已成為全國名刊。在我的家鄉福建泉州,很多人是從《散文百家》認識邢台的。為此,我們應該為它所取得的成就而歡欣鼓舞……」我講的是實在話,感恩是我表達的中心思想,儘管我的閩南口音很重,我仍相信能引起與會作家的共鳴。
在這次筆會上,有幸聆聽了幾位主編的講座;有幸認識了許多文友,儘管相處只有五天,但由於互動頻繁,至今我與各位主編及部分作家的聯繫仍在繼續。他們都是我前行的標杆。
這次筆會對我來說是一次鼓勁的筆會,加快了我的創作步伐。每每文學聚會,我總是說如果沒有《散文百家》的扶持,我也許還在文學的門外徘徊。
我的文學創作始於《散文百家》,當你知道我邁入文學門檻頗費周章,就會理解我感激《散文百家》的心情是多麼真誠:我是一名建築從業者,從建築院校畢業後,無論是在國營企業,還是在政府部門,一直從事與建築有關的職業。但我熱愛文學,中學時代就偷偷織起作家夢。參加工作在省屬建築公司當施工員,為了在本職崗位站穩腳根,暫時藏起當作家的夢想。功夫不負有心人,五年時間我承擔的幾幢工程都是省優質工程,單位領導認為我施工的工程信得過,便有意識地讓我在更重要的崗位歷練。
1984年,福建省把承擔的援外任務交給我從業的建築公司。27歲的我,把握住機遇,服從組織召喚,從泉州前往西非貝寧共和國參加援建棉紡織廠。我們享受的是專家待遇,生活富足時間也充裕,晚上常常悶得慌。於是選書為伴,打發寂寞的時光。書不愁來源,中國駐貝寧大使館文化參贊處藏書豐富。那兩年,我閱讀了數量可觀的《人民文學》《收穫》等文學刊物,並且從容地瀏覽了《非洲史》和蔡東藩的系列演義。
有了一些文學積累,我暗地裡嘗試散文創作。節假日專家組經常組織觀光,異國風情深深把我震撼,我好奇地把這些觀感記在幾本筆記本上,當時對散文的概念還很模糊,作品像記流水賬,見不得陽光,只能孤芳自賞。
作者簡介
鍾叔河,品詩文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