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者》
內容簡介
全文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魏連殳被眾人視為異端,並在祖母大殮時受到眾人聯手的壓制和逼迫,他是孤獨的。第二部分,他傲世蔑俗、孑然獨立,卻有着一副同情弱者、希望未來的熱心腸。可是,當他對兒童的希望被唆使兒童貪占搶奪的現實擊碎後,他陷入了茫然失望的孤獨。第三部分,失業和眾人的歧視將他推向更淒涼的孤獨。而他談祖母,談「獨頭繭」似的人生態度時,顯露出他內心深處更沉重更頑固的孤獨。第四部分,為活下去,他走上了一條違背意願的路,而新的一切連同自己的選擇都令人反感、令人憎惡,於是他仍然孤獨,而且是一種帶着絕望的痛苦和報復的快意的孤獨。第五部分,他入俗玩世,胡鬧自戕,作踐別人,毀掉自己,是一種更慘痛、更絕望、更徹底的孤獨。死亡結束了他孤獨的一生。
原文欣賞
肅殺的秋夜
孤寂的窗外
除了一棵棗樹
還是一棵棗樹
始終燃着一支煙
嘴角漾着冷笑
傷逝
同胞反目
沒有誰再可稱兄道弟
於是廣平兄
就成了相濡以沫的諧稱
許廣平生為女人
收藏蟲蛀臘葉
愛人妻子之外
還要是兄弟姐妹
許廣平好累
魯迅也於心不忍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而這個可以推心置腹的書生
也化成緋紅的流星
抉心自食
苦不堪言
"我夢到--"
就成了慣用的開篇
墳 墓碣文
過客一路隱忍
被影子追趕詰問
最痛苦的莫過於靈魂
精通醫道
診治國民性
一劑藥方
正對泱泱大國絕症
但從屈原到自己的壓抑和苦悶
卻疏於用心也力不從心
一旗民族魂
覆蓋壯志未酬的嚴峻
不要被恕也不恕人
嘴角漾着冷笑
冷笑古今[1]
創作背景
創作這篇小說時,正值五四落潮,魯迅苦悶、猶豫,自己說「頹唐得很」。1923年7月魯迅與周作人兄弟失和,搬出了八道灣居所,受此事影響,魯迅的健康惡化,肺病復發,數月方愈。生存環境的艱難、親情的惡變和疾病的折磨,使他陷入深深的困惑和苦悶之中。更令魯迅感到苦悶的是,他曾信任和幫助的青年,或出於自我保護,或出於私利,有的與魯迅冷淡疏遠,有的則站在了對立面與其為敵。這一切使魯迅變得更加多疑、孤獨和絕望,對生存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懷疑。這篇作品是他對人生困境和出路富有哲學意味的文學追問。
人物介紹
魏連殳
魏連殳是一個「學新學,走異路」的知識分子。雖然黑暗的時代使他的生存空間變得十分逼窄,雖然他對生活有着清醒而深刻的體認,然而他還在積極地探尋人生的意義,為了自己和朋友還要頑強地「活下去」,對房東的孩子也還發自內心地喜歡,只要看到他們,陽光便會照進他的心靈和他的生話,就會驅除瀰漫在身邊的濃重的「冷氣」。他雖悲觀失望,卻還心存希望地苦苦「尋路」。
然而,黑暗的現實徹底粉碎了他的夢想。小說的情節變得十分殘酷,這樣一個清高而傲慢的人,為了活命不得不開始還吞吞吐吐最後簡直就是乞求地到處找工作,他的內心要忍受多少痛苦和煎熬啊!堅硬的社會殘忍地一步一步地剝奪了他所有的希望,一步一步地把他推向了絕境。而他寄以希望的孩子們又根本不值得信賴,勢力地離他而去。朋友們也己消亡。魏連殳的生存之路沒了。他成了一個絕望的孤獨者。
申飛
作品中的「我」名字叫申飛,這正是魯迅的一個筆名。「我」做為小說的敘事者,包含了太多魯迅的因素。「我」和魏連殳精神上是一種同構關係,都是黑暗社會裡絕望的孤獨者。「我」對魏連殳充滿了理解和同情,不但一見如故,而且過從較多,還為他的工作奔波,時時惦記他的生活和生命。然而,「我」與魏連殳還是有區別的。「我」對現實的打量和生存的策略,相對客觀、冷靜、務實而沉穩一些。「我」能將生活的壓力和精神的掙扎化為一種淡定的應對,這也是「我」沒有走到魏連殳以極端方式抗爭社會並將自己毀滅的原因。
作品評價
現代文學評論家李希凡《「慘傷里夾雜着憤怒和悲哀」——論「孤獨者」魏連殳》:《孤獨者》在《彷徨》里,的確是最給人以「重壓之感」的作品。但是,在魯迅小說中,魏連殳的形象和性格的創造,卻是作者以其高度概括的思想藝術力量,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革命道路上的個人主義的種種表現,特別是它的思想方式和戰鬥方式,進行了最尖銳的批評。
作者簡介
魯迅(188l一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出生於一個破落的封建家庭,從小勤奮好學,7歲開始讀書,12歲就讀於私塾「三味書屋」,後因家庭的一次變故,飽嘗了世人的冷漠和蔑視。1902年東渡日本學醫,當他目睹國人的愚昧和麻木不仁時,毅然決定棄醫從文,用文筆來喚醒國人的靈魂。回國後,先後在北京、杭州的幾所大學任教。1918年,第一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從此開始了輝煌的創作生涯。五四運動前後,魯迅參加《新青年》雜誌的工作,站到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沿,並先後創作了《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