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青春)觀後感(李貴學)
作品欣賞
(最美的青春)觀後感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是以塞罕壩幾代造林人的先進事跡為原型,講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以馮程、覃雪梅為代表的18個來自全國各地的畢業生,與承德圍場林業幹部職工、農民工等組成拓荒隊伍,積極響應祖國號召,開荒造林,不斷與惡劣環境相對抗,遭受一次次植樹失敗帶來的打擊,但他們始終不拋棄不放棄對理想的追逐,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努力,最終用心血、汗水、生命凝結成攻堅克難的信念,讓茫茫荒漠變成浩瀚林海,譜寫出創造綠野奇蹟的壯麗詩篇。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們被大雪困山上,好幾天沒有糧食吃,有人開始絕望了。這時,廚師魏富貴攥着看似糧食的半小口袋,喃喃自語:「我娘當年要是有了它,就不會餓死了。」我以為他會拿出來給大家吃呢,結果他又繼續藏起來了。馮程知道咋回事,苦口婆心地勸說,也無濟於事。又過了一天,他才戀戀不捨地拿出來。大家都很憤怒,特別是魏廷生認為這是魏富貴私自貪污公家的糧食!馮程很激動,他抓了把「貪污的糧食」讓大家看,看魏富貴「貪污的糧食」到底咋回事!魏富貴慢慢地說出了這些所謂「糧食」的來源:大學生們平時吃剩下、糟蹋的糧食——饅頭、窩窩頭、米飯等等,其中,魏廷生浪費最多。魏富貴,一口一棱的,撿起來,捨不得扔,風乾了,搓成粉,一點一點的攢,才有今天這一小袋「糧食」,準備拿回家給老娘當口糧的。一下子,所有人,當然包括魏廷生,都沉默了。
在飢餓與糧食麵前,在生與死的緊要關頭,在最後的關鍵時刻,廚師魏富貴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最終拿出了辛辛苦苦積攢的救命糧!廚師魏富貴沒有文化,說出的話卻發人深省!特別是聽到「以後一輩子不管條件再好,也不能浪費糧食、糟蹋糧食,中不中?」這句話時,我流淚了。
多麼樸實的話語!這是一位老農民發自內心的話語!
這裡,沒有慷慨激昂的話語,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過多的說教,卻勝似最好的說教!此時,無聲勝有聲,無理勝有理!
在順境中,在糧食充足的時候,在和平年代,人們浪費糧食、糟蹋糧食,大手大腳,東西壞了、瞎了,一點都不心疼,不懂得節約的重要!在逆境中,在大雪困山斷糧時,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在物質匱乏的時候,人們才曉得糧食的重要,才知道能吃一頓飽飯是一種奢望,才會深刻地體會節約的重要!
廚師魏富貴樸實無華的話語裡,有着對糧食的愛惜與心痛,有着人性、善良的傳輸,有着對錯誤的對照與反思!
由此,我不由想起已去世多年的老姑父。聽母親說,姑姑去世時,六姐還不到1歲。老姑父守着六個表姐生活,終生未再娶妻。三年自然災害,日子苦得不用多說。老姑父手巧,會做飯,每年跟隨公社人員去挖河。他把別人吃剩下、扔的一口一棱的饅頭、窩窩頭攢起來,曬乾了,再弄成面,給奶奶捎來。在那缺衣少糧的年代,誰家有餘糧!這一小袋面,可是救命糧啊!老姑父一家七口人,本來就不富裕,吃了上頓沒下頓。即使這樣,老姑父還想着奶奶。五叔每次提起這件事,都滿眼噙淚,道不盡的心酸。
心底善良的老姑父!願您在天堂一切安好!願親人在天堂一切安好!願所有的人在天堂一切安好!
在大雪困山斷糧幾天後,在飢餓面前,在大家寫遺書之際,承德姑娘季秀榮許諾:「誰給我碗飽飯吃,我就嫁給誰。」在魏富貴拿出「救命糧」,季秀榮吃完飽飯,毅然決然地要嫁給魏富貴。因為承德人說話算話,吐口唾沫就是個釘兒!季秀榮不愧承德姑娘,敢作敢為,一諾千金,說話算話,因一飯之恩,與魏富貴結為夫妻,不離不棄,成為一代佳話!
那時候,人們是多麼樸實,重情重義,一諾千金,視信譽為生命!
現在,人們好像變了,一諾千金的事少了,不講信用的人好像多了。在鄉村、城區,很多地方,比比皆是!
因宅基地邊、土地田埂邊,本來和睦的鄰居大吵大鬧,你罵我娘,我罵你祖先,宛如仇人,書寫一件件醜事!
因爭名奪利、評模、評職稱、晉級等原因,同事之間,關係鬧僵,你說我短,我說你瞎,演繹一場場鬧劇!
因爭家產、分家產不均等原因,夫妻、兄弟、姐妹,反目成仇,大打出手,甚至鬧出人命,唱響一曲曲悲歌!
這樣的事難道少嗎?
不知怎的,現在生活富裕了,條件好了,但有些人好像變「壞」了,碰瓷的人多了,不講道德的多了,不講理的人多了。
社會在發展,文明在進步,我相信,這些不良現象,只是暫時的,終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
看過了《最美的青春》,我感慨頗多。她,讓我深刻記住了塞罕壩精神: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馮程,覃雪梅,他們在荒漠中綻放的青春,是前輩們用生命奏響的華彩樂章,時時激勵着我們!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要不畏艱苦,勇於奉獻,不負歲月,不負時代的青春,才是最美的青春。現在,同樣需要我們每一位人一步一個腳印的付出,擰成一股繩,腳踏實地、拼搏奉獻、百折不撓、自強不息,不負歲月不負時光,用奮鬥的青春書寫自己的價值。
她,也讓我想到了一些不愉快,看到了一些不良現象。但我相信,瑕不掩瑜!任何力量都擋不住歷史洪流!那些不良現象,將在人民群眾前進的步伐中,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消失殆盡![1]
作者簡介
李貴學,字揚帆,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李台鎮人,教師,文學愛好者。曾有作品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