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5非翻译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5非翻译区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语言一发即逝,不留痕迹。当人类意识到需要把说出的话记下来时,就发明了文字[1]。在世界范围内,曾经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们的汉字外,还有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2]。后来,这些古老文字的命运各不相同,或因某种历史原因而消亡,如玛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变革而遭废弃,如楔形文、圣书字,只汉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传承的脉络清晰可见,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良好载体。

名词解释

5′非翻译区从转录起始位点开始,在起始密码子的前一个核苷酸处结束,可以包含通过调控元件控制基因表达的元件。在原核生物中,5'非翻译区通常含有核糖体结合位点(RBS),即夏因-达尔加诺序列(AGGAGGU)。

真核生物5′非翻译区的中位数长度一般约为150核苷酸(nt),但有些可长达数千碱基。有些病毒和细胞的基因有着非常长和结构性的5'非翻译区,这可能会影响基因表达。平均而言,3′非翻译区往往是5′非翻译区的两倍长。原核生物mRNA的5′非翻译区通常更短。

调控序列

mRNA结构,比例近似为人类mRNA,其5′非翻译区中位数长度为170核苷酸

5′非翻译区可能含有以下调控序列:

蛋白质结合位点,这可能会影响mRNA的稳定性或翻译,例如应答铁离子调控基因表达的铁反应元件。

核糖开关。

促进或抑制翻译起始的序列。

5′非翻译区内的内含子与调控基因表达和mRNA出核转运有关。

选择性剪接和转录起始位点的变化可以产生替代5′非翻译区。5′非翻译区的多样性会导致其基因表达的变化,这是由替代5'非翻译区内包含的调控元件决定的。5′非翻译区内的序列突变或长度改变已被证实与多种人类疾病有关,例如遗传性血小板增多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