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1998特大洪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1998特大洪水1998年特大洪水,包括长江嫩江松花江等。长江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20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之一;嫩江、松花江洪水同样是150年来最严重的全流域特大洪水。

据初步统计,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0亿元。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1998年中国特大洪灾
  • 外文名 ;China floods in 1998
  • 时 间 ;1998年夏秋季
  • 受灾面积 ;3.18亿亩
  • 受灾人口 ;2.23亿人
  • 日 期 ;7月27日
  • 伤 亡;4150人死亡
  • 经济损失 :1660亿元

事件背景

1998年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从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受上游来水和潮汛共同影响,江苏省沿江潮位自6月25日起全线超过警戒水位。南京站高潮位7月6日达9.90m。沿江苏南地区自6月24日入梅至7月6日出梅。由于沿江潮位高,内河排水受阻,形成外洪内涝的严峻局面。秦淮河东山站最高水位10.28m,居历史第三位;滁河晓桥站最高水位达11.29m,超出警戒水位1.79m。

7月下旬至9月中旬初,受长江上游干流连续7次洪峰及中游支流汇流叠加影响,大通站流量8月2日最大达82300立方米/秒,仅次于1954年洪峰流量,为历史第二位。南京站7月29日出现最高潮位10.14m,居历史第二位,在10.0m以上持续17天之久。镇江站8月24日出现8.37m的高潮位,仅比1954年低1cm,居历史第三位。[1] 1998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性大洪水,与历史上大洪水相比,主要不同在于:1998年洪水期间长江干流中下游和洞庭湖、鄱阳湖主要控制站的洪峰水位明显偏高高水位持续时间较长;分洪溃口少。历史上的几次大洪水情况如下:

1870年(清同治九年)长江流域大洪水是以上游干流来水为主的特大洪水,上游干流重庆至宜昌河段出现了数百年来最高洪水位,至今仍保持历史最高值的记录。宜昌站洪峰流量达100500立方米/秒,30天最大洪量1650亿立方米,是自1153年(宋绍兴二十三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同年,长江中游洞庭湖和汉江也发生了较大洪水,洪水在宜昌至汉口之间大量决口分洪,圩堤普遍溃决,荆江大堤虽未决口,但监利以下荆江北岸堤防多处溃决,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区一片汪洋,南岸松滋县庞家湾黄家埠溃堤,形成了今日的松滋河分流入洞庭湖的通道。在湖泊洼地滞蓄情况下,汉口站实测洪峰水位27.36米,洪峰流量66000立方米/秒。 1931年气候反常,长时间的降雨,造成全国性的大水灾。其中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八省灾情最重,是20世纪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一年。该年长江流域汛期提前,中游两湖的湘江和赣江4月份就出现了全年最大洪水,上游氓江发生大洪水,干流寸滩站洪峰流量63600立方米/秒,宜昌站洪峰流量64600立方米/秒,沙市站最高水位43.85米,枝城站最大流量接近70000立方米/秒。7月中旬,汉口站水位达26.93米时,丹水池堤防决口,汉口市区被淹。上游大洪水来临以后,在沿江沿湖多处决口分洪的情况下,汉口站洪峰水位28.28米,洪峰流量59900立方米/秒。汉口以上最大60天洪量为3302亿立方米,略小于1954年。如果没有河湖溃口调蓄洪水,汉口站最大流量将达113000立方米,大大超过河道泄洪能力。

1954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长江中下游洪水与川水遭遇。该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雨季提前到来,洪水发生也比一般年份早,洞庭湖、鄱阳湖水系于4月份即进入汛期,长江中下游干流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汉口至南京江段水位自6月25日起全线超过警戒水位,超警历时一般在100天~135天,中下游洪水位全线突破当时的历史最高值。该年长江上游宜昌站最大洪峰流量66800立方米/秒,在荆江采取分洪措施后,沙市最高水位仍达44.67米;中游汉口站最高水位29.73米,超过1931年的最高水位,相应流量76100立方米/秒;下游大通站最高水位16.64米,相应流量92600立方米/秒。最大30天洪量,1954年分洪溃口水量达1023亿立方米。

1998年是继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长江中下游干流沙市至螺山、武穴至九江共计359公里的河段水位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鄱阳湖水系五河、洞庭湖水系四水发生大洪水后,长江上中游干支流又相继发生了较大洪水,长江上游接连出现八次洪峰。据初步分析,1998年7月、8月,长江上游来水量略大于1954年,中、下游水量略小于1954年。1998年最大30天洪量,宜昌、汉口、大通站分别为1379亿立方米、1885亿立方米和2193亿立方米,而1954年上述三站最大30天洪量分别为1386亿立方米、2182 亿立方米和2576亿立方米。总体而言,1998年洪水小于1954年。

近50年来,长江流域水利建设成绩显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干流主要控制站均按照1954年洪水位设防,在洪水期间,水库和水电站拦蓄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明显。如在98大洪水中,由于丹江口水库的削峰错峰作用,汉口水文站最高洪峰水位低于1954年最高洪水位。

另一方面,由于淤积、围垦等原因,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降低了长江中下游湖泊的调洪能力,湖泊的蓄洪容积逐年减少。众多通江湖泊不再通江,江湖隔离,原本行洪的滩地、通道不能行洪。加上河道设障严重等原因,致使河道过水断面缩窄,洪水出路变小,宣泄不畅,洪水行进缓慢。而且长江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向洞庭湖分流的比例已由50年代的45%衰减至的25%左右,加大了干流的防洪压力。

洪水总量

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是衡量洪水量级大小的主要指标。长江中下游防洪特点是:城陵矶以上长江干流河段防洪主要以洪峰流量控制;城陵机以下河段由于有洞庭湖、鄱阳湖等通江湖泊的调节作用,防洪主要以洪量控制。

1998年长江上游洪水总量大,但洪峰流量小于1954年,宜昌洪峰流量相当于6~8年一遇(详见表1)。长江中下游主要水文站洪峰流量与1954年、1931年比较(详见表2),1998年螺山、汉口、大通等站洪峰流量均小于1954年,汉口洪峰流量大于1931年。

1998年长江中下游洪水情况与1954年不同。

1954年长江中下游堤防多处溃口和分洪,分蓄洪水总量高达 1023亿立方米; 1998年主要是洲滩民垸溃决,仅分蓄洪水100余亿立方米。如果都将溃口和分洪的水量还原到河道中去,再进行对比,汉口1998年最大30天洪量比1954年少297亿立方米,比1931年少37亿立方米,洪水重现期约为30年;最大60天洪量比1954年少294亿立方米,比1931年多234亿立方米,洪水重现期约为50年。大通站最大30天洪量比1954年少383亿立方米,最大60天洪量比1954年少726亿立方米。如果不考虑溃口和分洪的水量还原,汉口实测最大30天和60天洪量分别比1954年多24亿立方米和145亿立方米;大通站分别比1954年少167亿立方米和 259亿立方米。 综上所述,1998年长江荆江河段以上洪峰流量小于1931年和1954年,洪量大于1931年和1954年;城陵矶以下的洪量大于1931年,小于1954年。从总体上看,1998年长江洪水是本世纪第二位的全流域型大洪水,仅次于1954年。据1877年以来宜昌水文站实测资料统计,长江宜昌曾出现大于60000立方米/秒的洪峰27次。据历史调查资料,1860年、1870年,宜昌洪峰流量分别达到9.25万立方米/秒、10.5万立方米/秒,远大于1998年和1954年。

水位高的原因  1998年长江洪水量级小于1954年,但中下游水位却普遍高于1954年,有360公里河段的最高洪水位超过历史最高记录。水位高的主要原因是: ——溃口和分洪水量比1954年少。1954年长江中下游溃口和分洪总水量高达1023亿立方米,1998年只有一些洲滩民垸分洪、溃口,分蓄水量只有100多亿立方米。如果1954年分洪和溃口的水量与1998年相当,则当年城陵矾附近水位将比1998年实际水位还要高1米左右。

——湖泊调蓄能力降低。历史上我国江河两岸地势低洼地区分布着众多的湖泊,是调蓄洪水的天然场所。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与水争地的现象日趋严重,大量的湖泊被围垦,调蓄容积急剧减少,加重了洪涝灾害。1949年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总面积17198平方公里,只剩下洞庭湖和鄱阳湖仍与长江相通,总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近40多年来,洞庭湖因淤积围垦减少面积1600平方公里,减少容量100多亿立方米,鄱阳湖减少面积1400平方公里,减少容量80多亿立方米。如果用1954年的天然调蓄容积对1998年实际洪水量进行演算,洞庭湖、鄱阳湖及长江中游1998年的洪水位可降低1米左右。

——长江与洞庭湖的水流关系发生变化。60年代末70年代初,长江的下荆江河段裁弯取直后,荆江河段的泄洪能力加大,上游来水分流入洞庭湖的流量减少,而其下游河道过流能力没有相应增加,从而造成城陵矶附近水位壅高。

长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重了中下游地区防洪的压力。据宜昌水文站近50年资料统计,年平均输沙量约5.2亿吨,年际变化不大,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汉口河段年平均输沙量为4.3亿吨,宜昌与汉口间的年输沙量差值约1亿吨左右,主要淤积在洞庭湖区。近40多年来,洞庭湖淤积量约40亿吨,淤积减小了湖泊容积,抬高了洪水位。长江中下游干流河床相对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其中城陵矾至武汉之间部分河段较下荆江河段裁弯取直前有所淤积。[2]

松花江

1998年入汛之后,松花江上游嫩江流域降水量明显偏多,先后发生三次大洪水。第一次洪水发生在6月底至7月初,洪水主要来自嫩江上游及支流甘河、诺敏河。第二次洪水发生在7月底至8月初,洪水以嫩江中下游来水为主,支流诺敏河、阿伦河、雅鲁河、绰尔河、洮儿河发生了大洪水。第三次洪水发生在8月上中旬,为嫩江全流域型大洪水。支流诺敏河古城子水文站、雅鲁河碾子山水文站、洮儿河洮南水文站水位均超过历史记录,洪水重现期为100~1000年。受各支流来水影响,嫩江干流水位迅速上涨,同盟、齐齐哈尔、江桥和大赉水文站最高水位分别为170.69米、149.30米、142.37米、131.47米,分别超过历史实测最高水位0.25米、0.69米、1.61米、1.27米。在嫩江堤防6处漫堤决口的情况下,齐齐哈尔江桥大赉站的洪峰流量都超过了1932年。

松花江干流哈尔滨8月22日出现最高水位120.89米,超过历史实测最高水位0.84米,流量16600立方米/秒,洪水重现期约为150年,大于1932年(还原洪峰流量16200立方米/秒)和1957年(还原洪峰流量14800立方米/秒)洪水,为本世纪第一位大洪水。

西江闽江

6月份,珠江流域的西江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西江支流桂江上游桂林水文站6月份连续出现4次洪峰,最高水位达147.70米,为历史实测最高值。受上游干支流来水和区间降雨的共同影响,西江干流梧州最大流量52900立方米/秒,水位26.51米,为本世纪第二位大洪水。

6月中下旬,福建闽江支流建溪、富屯溪流域出现持续性暴雨,致使闽江干流发生大洪水。闽江干流水口电站最大入库流量37000立方米/秒,洪水经水库调蓄后,干流竹岐水文站最高水位16.95米,最大流量33800立方米/秒,为本世纪最大洪水,洪水重现期约为100年。

抗洪抢险

受灾过程

1998年汛期,长江上游先后出现8次洪峰并与中下游洪水遭遇,形成了全流域型大洪水。

6月12~27日,受暴雨影响,鄱阳湖水系暴发洪水,抚河、信江、昌江水位先后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洞庭湖水系的资水、沅江和湘江也发生了洪水。两湖洪水汇入长江,致使长江中下游干流监利以下水位迅速上涨,从6月24日起相继超过警戒水位。

6月28日至7月20日,主要雨区移至长江上游。7月2日宜昌出现第一次洪峰,流量为54500立方米/秒。监利、武穴九江等水文站水位于7月4日超过历史最高水位。7月18日宜昌出现第二次洪峰,流量为55900立方米/秒。在此期间,由于洞庭湖水系和鄱阳湖水系的来水不大,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一度回落。

7月21~31日,长江中游地区再度出现大范围强降雨过程。7月21~23日,湖北省武汉市及其周边地区连降特大暴雨;7月24日,洞庭湖水系的沅江和澧水发生大洪水,其中澧水石门水文站洪峰流量19900立方米/秒,为本世纪第二位大洪水。与此同时,鄱阳湖水系的信江、乐安河也发生大洪水;7月24日宜昌出现第三次洪峰,流量为51700立方米/秒。长江中下游水位迅速回涨,7月26日之后,石首、监利、莲花塘螺山、城陵机、湖口等水文站水位再次超过历史最高水位。

8月,长江中下游及两湖地区水位居高不下,长江上游又接连出现5次洪峰,其中8月7~17日的10天内,连续出现3次洪峰,致使中游水位不断升高。8月7日宜昌出现第四次洪峰,流量为63200立方米/秒。8月8日 4时沙市水位达到44.95米,超过1954年分洪水位0.28米。8月16日宜昌出现第六次洪峰,流量63300立方米/秒,为1998年的最大洪峰。这次洪峰在向中下游推进过程中,与清江、洞庭湖以及汉江的洪水遭遇,中游各水文站于8月中旬相继达到最高水位。干流沙市、监利、莲花塘、螺山等水文站洪峰水位分别为45.22米、38.31米、35.80米和34.95米,分别超过历史实测量高水位0.55米、1.25米、0.79米和0.77米;汉口水文站20日出现了1998年最高水位29.43米,为历史实测记录的第二位,比1954年水位仅低0.30米。随后宜昌出现的第七次和第八次洪峰均小于第六次洪峰。

经济损失

据初步统计,全国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都遭受了这场无妄之灾,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004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

视频

参考文献

  1. 1998年安徽特大洪水 .中国天气网.2013-5-16,引用日期2014-05-21
  2. [灾情 1998年长江大洪水 .凤凰网.2007-11-20,引用日期201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