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耀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耀祥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16年08月17日
广东省开平市
逝世 2004年02月22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黄耀祥(1916.08.17-2004.02.22)广东省开平市人。水稻遗传育种及其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专家[1]中国工程院院士[2]。1939年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50年代总结提出作物生态育种决策,开创水稻矮化育种,促进我国籼稻矮秆化,居国际领先地位,被誉为“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70年代发现和利用新的具有sd-g的矮性基因源,开创丛生快长高光效高产株型育种,达到穗数和穗重在较高水平上的结合,使稻谷产量大大提高。80年代以来先后开创的“半矮秆早长”和“半矮秆根深早长”株型模式构想,培育出特高产、超高产大穗型的水稻新品种,是水稻育种的重大突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近年又育成超高产特优质水稻品种在生产中推广。主持育成推广面积较大的有50多个良种,创造了巨大社会效益,并为“中国超级稻”育种奠定坚实基础。

人物简介

黄耀祥,广东省开平市百合人,1916年08月17日出生。历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国家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1956年开创水稻矮化育种,先后育成耐肥、抗倒、高产的籼稻矮秆品种“广场矮”“珍珠矮”及“桂朝”“双桂”等名种,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有50多个。90年代后,相继育成特大穗型超高产品种“特青2号”,超高产、特优质品种“胜泰1号”等。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二等发明奖。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著述有《水稻杂交育种组群筛选法之研究》《水稻丛化育种》等。

历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第五、六届委员等职。

人物履历

黄耀祥,1916年8月17日出生于广东开平市。1935年考上了中山大学物理系。半年后改读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学系农艺专业,主攻作物遗传育种学,兼攻农林化学系土壤农化。

1938年,黄耀祥随丁颖导师深入云南省农村调查,总结了当地单季稻亩产六七百斤的丰产经验,写成题为《云南省稻田深耕法之考察》的毕业论文,深得导师的赏识,并在中山大学农学院主办的《农声》杂志上发表。

1939年黄耀祥从中山大学毕业后,经丁颖导师推荐,到云南省昆明市第一农事试验场工作,1941年回到家乡广东省稻作改进所工作。

20世纪50年代末黄耀祥主持研究"水稻矮化育种"。

20世纪70年代,黄耀祥针对广东省高温多湿、昼夜温差小以及昙天多、日照少等不利于水稻生长发育的生态特点,研究高光效株型与高光效叶片功能相结合的"丛化育种工程"。

20世纪80年代初,黄耀祥发现"桂朝"所以能够孕育大穗多穗粒是与它"早长"的株型特点密切相关。于是,他就实施"半矮秆'早长'超高产育种工程。

黄耀祥
黄耀祥院士

20世纪90年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稻米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此,黄耀祥和他的团队开展了"半矮秆'早长根深'超高产、特优质育种工程"。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黄耀祥开始探索新的育种方案,向农业部和广东省领导提出了"为出色地完成21世纪30年代粮食增产艰巨任务而奋斗"的请战书,并主动争取承担了农业部跨世纪"新曙光计划"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

2001年,黄耀祥组成了"两源并举组群筛选'超优势稻'育种"新课题并首负其责。

2002年,黄耀祥在北京国际水稻大会上作了《水稻生态育种科学体系的构建和新进展及两源并举"超优势稻"的选育》的报告。

2004年2月22日,黄耀祥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享年88岁。

科学成就

水稻研究

矮化育种

1955年起,黄耀祥先用"矮仔粘"为育种材料,经系统选择,从中选出性状比较优良的"矮仔粘4号",1956年再以后者为母本,与生产上推广的高秆品种"广场13"进行杂交,终于在1959年育成了中国第一个矮秆籼稻品种"广场矮"。"广场矮"的育成,在世界水稻育种史上是一次重大突破,它比后来国际水稻研究所于1966年才育成的"奇迹稻""IR8 号"早出世7年。

道路一经开辟,矮化育种便得到迅猛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黄耀祥和他领导的育种小组,又相继育成了早籼中熟矮秆品种"珍珠矮"(1961)、早籼早熟矮秆品种"广解9"(1964)、"广陆矮4号"(1966),以及"广二矮"、"广秋矮"等晚稻矮秆品种,逐步实现了矮秆品种的熟期配套。

株型育

黄耀祥在20世纪50-60年代,首先发现并利用"矮仔粘"系统,选育出"广场矮"、"珍珠矮"、"广陆矮4号"等早籼矮秆品种。20世纪70年代又利用当时才发现的"桂阳矮"系统(包括"桂阳矮1号"及其衍生系统"桂阳矮C17"),以"桂阳矮1号"的姐妹系"桂阳矮49"为母本,与株型好、光合效率较高的"朝阳早18"进行早晚稻杂交,于1976育成了早、晚兼用的著名高产良种"桂朝2号"。其后,他又利用"桂阳矮C17"与"桂朝2号"交配,并应用"组群筛选法"进行选育,于1979年育成了丛生快长、早晚兼用的矮秆品种"双桂1号"及"双桂36"。

1984年他又育成了早、中、晚兼用、适应性广的特高产品种"特青2号",其高产性能较"桂朝2号"和"双桂1号"又前进了一大步。1986 和1987年该品种在广东省潮阳县作双季晚稻种植,最高亩产达825.2公斤,比当前生产上推广的三系杂交稻"汕优63"产量还高;1989年在云南宾川县作中稻种植,亦创造了亩产1017.5公斤的高产纪录。1987-1989年累计在南方稻区推广了1100万亩,增产稻谷5亿公斤,1990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点扩繁的水稻新品种之一。

此外,黄耀祥还主持育成了一批适宜不同造别、不同熟期、不同类型地区种植,在高产、优质、抗病等方面各具特色的新品种,如"双朝25"、"七山占"、"新桂早"、"双丛169-1"、"新竹17"、"软绿苗"、"新阳矮5号"等。其中"双朝25"早晚兼用,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不论在地力较薄或是中上等肥力的田块种植,均表现高产稳产,1990年亦被农业部列为在全国重点扩繁的水稻新品种。

学术理念

黄耀祥学术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高产稳产为总目标,生态育种为指导;生态育种的根本是株型育种;杂交育种不单纯是基因分离重组规律的运用,更要重视发掘超亲新类型;倡用"组群筛选法";应该采取育种与同步鉴定相结合,区域试验与群众性多点试种相结合,大面积生产示范与推广结合,以空间争取时间,使品种尽快在生产上发挥作用,并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主要论著

黄耀祥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农业科学院主编.中国稻作学.(主笔"矮化育种")281-299,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主要论文有:

1 黄耀祥等.广东省十年来的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农业学报,1960.

2 黄耀祥.晚稻矮秆品种群众性科学实验的一年.广东农业科学,1964.

3 黄耀祥.广东水稻矮化育种的主要经验.人民日报,1964年12月.

4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省水稻矮化育种工作初步总结.作物学报,1966,5(1):33-40.

5 黄耀祥.水稻杂交育种"组群筛选法"之研究.广东农业科学,1980,(1):5-13.

6 黄耀祥.水稻丛化育种.广东农业科学,1983,(1):1-6.

7 黄耀祥.加速优质高产水稻良种选育步伐,促进粮食生产商品化.农业科学导报,1985(创刊号):1.

8黄耀祥.作物育种的战略性决策--水稻生态育种.广东农业科学,1990,(4):3-7.

9黄耀祥.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作物杂志,1990,(4):1-2.

10 黄耀祥.粮食产量上新台阶与水稻超高产育种.贵州农业科学,1990(6):1-6.

11 黄耀祥.粮食上新台阶与水稻超高产育种.广东农业科学,1990 (6)1-6.

12 黄耀祥.水稻生态育种科学体系的构建和新进展及两源并举"超优势稻"的选育.2002(北京,国际水稻大会)

黄耀祥
黄耀祥院士

社会任职

黄耀祥担任过广东省农科院水稻遗传综合技术育种研究室(含其前身)主任,从事水稻选育种及其理论研究。期间曾兼任广东省农科院副院长、省科协副主席、农业部和中国水稻所学术委员、中国遗传学会广东分会和广东省种子协会名誉理事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广东省人大常委。

所获荣誉

由于他在 水稻育种上的突出成就和重大贡献,曾多次获得党和政府的表彰和奖励。他的“水稻矮化育种”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水稻新品种桂朝2号的育成和经验总结”获1980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和广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3]“早晚兼用丛生快长型籼稻新品种双桂1号的育成及其种性研究”获1985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同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他曾多次被评为广东省农业先进工作者,获广东省人民政府的记大功奖励,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5],1988年获广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89 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6]。先后担任过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顾问;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种子协会、中国遗传学会广东分会名誉理事长;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人物评价

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称黄耀祥为"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

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育种系主任库茨博士也多次称誉黄耀祥是"世界上最有经验的水稻育种家[7]。"

前中国水稻研究所熊振民所长在《我国超高产品种选育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指出:"矮秆品种的育成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中国比其他产稻国家领先了十年。矮化育种是中国水稻育种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国际水稻研究史上也是划时代的成就。"

粤农科1981[95]号文指出:"我院育成的第一个矮种'广场矮'比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所育成的第一个矮秆品种'IR8'早七年之久。"

人民网:黄耀祥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地科研探索不止,年过八旬仍然经常深入田间,为全世界的水稻科研作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来源

  1. 中国半矮化水稻之父”水稻矮化育种专家——黄耀祥 ,中国农业网, 2009-08-12
  2. 黄耀祥 ,中国工程院
  3. 黄耀祥 ,名人简历
  4. 黄耀祥 ,个人图书馆, 2018-08-02
  5. 黄耀祥 ,淘名人, 2016-08-01
  6. 黄耀祥 ,世纪农药网
  7. 百卅聚清,星光璀璨:华附1935届黄耀祥:“半矮秆水稻之父” ,搜狐, 201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