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普氏原羚

中文学名: 普氏原羚
拉丁学名:Procapra przewalskii
别 称:黄羊,滩黄羊,滩原羚,对角羚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哺乳纲
亚 纲:真兽亚纲
目:偶蹄目
亚 目:反刍亚目
科:牛科
亚 科:羚羊亚科
族: 羚羊族
属:原羚属
种: 普氏原羚
命名者及年代: Buchner, 1891
英文名称: Przewalski's Gazelle
英文名称: Gazelle De Przewalski
英文名称: Gacela De Przewalski
保护级别: 濒危(EN) IUCN标准

黄羊,别名黄羚、蒙古原羚、蒙古瞪羚、蒙古羚等,它实际上并非羊类。体形纤瘦,但比藏原羚和普氏原羚大,也略显粗壮,体长为100-150厘米,肩高大约为76厘米,体重一般为20─35千克,但最大的可达60-90千克。头部圆钝,耳朵长而尖,并且生有很密的毛。具有眶下腺,与藏原羚和普氏原羚不同。它的四肢细长,前腿稍短,角质的蹄子窄而尖。黄羊善于跳跃,也善于奔跑,多栖息于半沙漠地区的草原地带。有时为旱生小半灌木,如羊草、针茅、羊茅等。杂类草、 旱生丛生禾草、旱生丛生小禾草等都是黄羊的食物。 [1]

物种概述

黄羊又叫黄羚、蒙古原羚、蒙古瞪羚、蒙古羚等,因为它实际上并非羊类,只是形状与羊相同,但四肢短小而肋骨很细,腹下夹带着黄色的毛,角像公羊,喜欢卧在沙地上。

生在沙漠,能跑,喜卧。独居而尾巴是黑的,叫黑尾黄羊;

生在野草丛中,成群结队的,叫黄羊;

生在临洮等地,个头很大而尾巴像獐尾、鹿尾的名叫洮羊。

黄羊的皮都可以作被褥,出产于南方桂林的,则毛色是深褐色,脊毛有白斑,和鹿子相近。

亚种分类

黄羊在中国有2亚种:

(1)P.g.altaicaHollister,1913,分布于新疆西北,多半已经绝灭;

(2)黄羊指名亚种(学名:Procapragutturosagutturosa),Pallas于1977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河北、陕西、山西、宁夏、辽宁、吉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外贝加尔地区鄂嫩河上游

外形特征

黄羊的体形纤瘦,但比藏原羚和普氏原羚大,也略显粗壮,体长为100—150厘米,肩高大约为76厘米,体重一般为20─35千克,但最大的可达60—90千克。头部圆钝,耳朵长而尖,并且生有很密的毛。具有眶下腺,与藏原羚和普氏原羚不同。

雄兽长在额骨上的角较短而直,呈竖琴状,基部大致向上平行伸出,表面有明显而紧密的环形横棱,环的数目最多不会超过23个,尖端平滑,略微向后方逐渐斜向弯曲,呈弧形外展,最后两个角尖彼此相对。角的内部为骨质,外面是表皮角质化形成的角鞘。

雌兽没有角,仅有一个隆起。颈部粗壮,尾巴很短,仅有9—11厘米。夏毛较短,为红棕色,腹面和四肢的内侧为白色,尾毛棕色。冬毛密厚而脆,但颜色较浅,略带浅红棕色,并且有白色的长毛伸出,腰部毛色呈灰白色,稍带粉红色调。

臀部有白色的斑,不算大,但十分明显,尤其是冬季。鼠蹊腺发达。它的四肢细长,前腿稍短,角质的蹄子窄而尖。

生态习性

黄羊栖息于半沙漠地区的草原地带,一般避开高山或纯沙漠地区,只是偶尔才到高山或者峡谷地带,但从不进入沙漠之中。性喜群栖,集群的时间比较长,移动的距离和范围也大,一般随着牧草的生长情况而游动。

冬季时南移到达杂草草原的边缘和南方的荒漠草原,但不会越过长城以南。主要是以枯草、积雪来充饥和解渴。在休息的时候,通常先用蹄子把积雪刨开,形成浅坑,然后群体成员聚拢在一起,卧在其中。如果是在十分寒冷的白天或者风雪交加的夜晚,更是彼此紧靠,缩成一团。
到了春季,群体又逐渐向北方移动。夏季通常于清晨和下午进行觅食活动,并且常到有盐碱结晶的咸水湖畔去舔食,这时的食物有长芒、针茅、多须葱等杂草和锦鸡儿等灌木,以及蒿类、猪毛菜和豆类等,取食场所常有雁类等水禽在其身边活动,彼此和睦相处。

它很耐渴,有时可以几天不喝水。中午喜欢分散成小群静卧,进行反刍。秋季,各个家族汇集成一个大群,有时可以多达数千只,浩浩荡荡地进行迁移,通常有一只有经验的雄兽在前面带路,其余的个体便一只跟一只组成一列纵队,有条不紊,依次行进。

黄羊善于跳跃,高度可达2.5米,平地一个纵跳可达6—7米远,下坡时甚至能跳到13米远。它也善于奔跑,最高时速为90公里左右。如果以75公里的时速奔跑,则可以持续1小时之久,在原野上时而直线前进,时而来回横窜,尤其喜欢在草原上奔驰的马匹和汽车面前飞越而过。
由于奔跑的本领十分出众,再加上各种感觉都十分灵敏,所以发现远处的天敌后并不害怕,往往先凝视一阵,然后奔跑一段距离,复又站住,回过头来观察一番,再飞速奔逃,转瞬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繁殖特点

黄羊的雄兽在繁殖期到来之前首先单独组成群体,与雌兽分开活动,到晚秋和初冬时的交配季节再回到大群中。此时雄兽十分兴奋,脖子胀得又粗又大,常低着头部乱奔乱窜,拼命地追逐雌兽。

雄兽在争夺配偶时常用“啊卡、啊卡”的嘶叫声威胁对方,这种声音十分洪亮,在草原上可传播到几公里远。不过,它们的角斗却并不激烈,一旦对手败退而被逐出时就会嘎然而止,不会出现因争斗而死亡的现象。到了5—6月份,黄羊群体大多移居到水草丰盛的地区。

7月初,怀孕的雌兽便单独生活,然后在较为稀疏的灌木林中分娩,每胎产1—2仔,偶尔为3仔。刚出生的幼仔,被雌兽舔干了身体就能站立起来,生3日后就可以随着雌兽疾速奔走,时速为40公里左右,2—3个月后即能以最高速度奔跑,时速竟能达到80—90公里。

雄性幼仔在4—5月龄时,就在额骨的顶部长出短小的角,到冬季时长度已经有1—2厘米,呈黑色,直立而光滑,没有圆环,而且被头顶上的长毛所遮盖。1—2岁达到性成熟时具有6—10个环纹,以后环纹逐渐增多。它的寿命为7—8岁。

物种分布

黄羊主要分布于蒙古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分布于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和新疆等省区。

物种天敌

狼是黄羊的主要天敌,能沿着黄羊的足迹不停地追赶,虽然奔跑的速度比不上黄羊,但可以袭击因老弱病残等原因而落伍的个体。

此外,狐狸、猞猁等中大型食肉兽类和雕类等大型猛禽也会捕食黄羊的幼仔。

黄羊有喜光的特性,常会给它带来灭顶之灾,因为狩猎者就是根据它的这个习性,在夜间架好猎枪守候在汽车里,同时开亮车灯。

当黄羊在远处看到光亮,奔跑过来时,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射杀大批的黄羊。甚至那些开始并没有被射中的,在眼花缭乱的灯光下,也会像着了“魔”似地不肯逃离,最后只能束手待毙。但是如果在白天,黄羊被射伤后,却能够十分顽强地拼命逃跑,直到筋疲力尽时为止。

特种价值

黄羊是中国重要的资源动物,它的皮革光润、轻暖,可以加工成皮衣、马鞍等用具;

肉可食,味道鲜美,还能制成肉松和肉干,从前是草原牧民冬季的主要食物;

角能制成各种纤细的工艺品,还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毒、平肝息风的功能,主治温病高热神昏、小儿惊风、痫症、中风等,特别是解热作用和抗惊厥作用较为明显。

社会保护

过去中国黄羊的数量确实较多,后来由于缺乏科学地控制狩猎量和狩猎季节,不断被大量捕杀之后难以恢复,数量逐年下降,已经成为稀有物种,亟待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1)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二级

(2)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渐危

50只狼捕杀3000只野生黄羊,震撼!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