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黄石文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石文庙,目前尚存石铺大埕、下马碑、泮桥、大殿、青龙盘柱、丹墀、殿前两翼东西斋各10间,以及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由工部营缮清吏司郎中卢廷撰写的“水南鼎建文昌祠记”石碑和明崇祯南京礼部尚书、抗清民族英雄朱继祚书写的“古红泉”石碑等。黄石文庙,是莆田市十分罕见的文物建筑珍品。

中文名 文庙

地理位置 福建省莆田市

所属朝代 唐代

又 名 红泉宫

建筑风貌

黄石文庙现存建筑占地面积2376平方米,规模宏大且保存完整,在福建省县区级文庙规格类型中较为少见,具有较高艺术和文物建筑价值及历史文化价值。

始建于唐

黄石文庙初建于唐朝,历经宋明两个朝代,后来毁于倭寇战乱,于清朝康熙年间重建,仍然保存宋代建筑风格,重檐斗拱,雄伟壮观[1] 。后来黄石文庙大殿、丹墀、泮桥等,仍保存原有的建筑风貌。庙前石埕还保存有两块高1.7米,宽0.3米的“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的下马碑。庙内则存有明朝万历年间的《水南鼎建文昌祠记》石碑文,以及明末东阁大学士、民族英雄黄石人朱继祚所书的“古红泉”石碣等。

建筑历史

黄石文庙今黄石谷城山,修筑水塘,围堰储水,引山谷溪泉改造海滩地,并在兴化湾畔创建一道海堤(今东甲遮浪),挡潮防汛,围垦造田。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在广大民众的协力下,于唐元和癸已八年(813)海堤筑成,垦田达到32200亩,这就是南洋平原的发端和雏形。后来百姓为了纪念倡导建塘灌溉、筑堤围垦造田的观察使裴次元,而在黄石东井建造一座红泉宫。到了宋代,黄石郑庄人林光朝(号茗轩),因两度应试落第,便在浙江吴兴一带从师求学,致力于钱塘圣贤陆景端,践履学问的研究,通贯六经百家,一言一动都以礼为准则,学有创新,自成一家。 宋绍兴九、十年间(1139-1140),当时光朝已26岁了,由钱塘返莆,“开门授教”在族叔林国钧的资助下,在黄石东井“红泉宫”办“红泉义学”,供馆谷给四方来学的人,各地从他学习的每年不下数百人。克庄《兴化军三城山三先生祠堂记》称:“初艾轩,来水南,学者空郡从之,而红泉东井之学闻天下”。三十年任教中,被誉称为“南夫子”。他的学生也有显著的业绩,形成了“红泉学派”,其取巍科,登显仕甚众。朱熹24岁时路过莆田,赴同安任主薄时,特地前来东井听林光朝讲学,朱熹赞曰:“说一种道理,说导精神极好,听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忘寝,与食者数时如之念念不忘。”

相关典故

他曾到城山“松隐精舍”、金山“蒲弄书堂”、福清海口“龙山书院”等处讲学,但主要讲学地点还是“红泉书院”,引为一郡所推,文为多士所服,他一意聚徒讲学不复出,讲学红泉不书著,桃李遍地,开创了闽中理学——红泉东井之学[2] 。因此,这所学校对于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宋代,理学教育思想占主要地位,传授理学也蔚然成风,南渡后,艾轩最早在东南传播独树一格的理学,受到南宋及后代官员学者的高度评价。林光朝作为首任宗师,曾为拜经堂题写联句:“黄石江平乡相出;几人传说拜经堂”。他招学子讲理学,培养考取进士和不少人才。

历史起源

黄石文庙,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水南村,创建于唐代,称红泉宫。1512年(明正德七年)改为文庙,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重建。宫殿式,重檐歇山顶,后仅存丹墀、泮桥、照墙等。黄石文庙具有唐宋遗址,明清建筑风格,保存比较完整,是莆田市仅存的两座文庙之一。2009年12月26日,黄石文庙被批准为福建省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悉,全国县一级以下的孔庙只有3处,黄石文庙是其中的一处,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