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刺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黄刺蛾 学名:Cni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 类属:刺蛾科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蛾体长 15-17 mm,翅展 35-39mm;雄蛾体长 13—15 mm,翅展 30-32 mm。体橙黄色。前翅黄褐色,自顶角有1条细斜线伸向中室,斜线内方为黄色,外方为褐色;在褐色 部分有1条深褐色细线自项角伸至后缘中部,中 室部分有1个黄褐色圆点。后翅灰黄色。 卵 扁椭圆形,一端略尖,长1.4-1.5 mm,宽 0.9 mm,淡黄色,卵膜上有龟状刻纹。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 19—25 mm,体粗大。头部黄褐色,隐藏于前胸下。胸部黄绿色,体自 第二节起,各节背线两侧有1对技刺,以第三、四、十节的为大,技刺上长有黑色刺毛;体背有紫褐色大斑纹,前后宽大,一中部狭细成哑铃形,末节背面有4个褐色小斑;体两侧各有9个枝刺,体例中部有2条蓝色纵纹,气门上线淡青色,气门下线淡黄色。 蛹 椭圆形,粗大。体长 13—15 mm。淡黄褐色,头、胸部背面黄色,腹部各节背面有褐色背板。茧椭圆形,质坚硬,黑褐色,有灰白色不规则纵条纹,极似雀卵。[1]
发生规律
辽宁、陕西1年发生1代,北京、安徽、四川1年2代。合肥地区黄刺蛾幼虫于10月在树干和枝柳处结茧过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化蛹,下旬始见成虫。5月下旬至6月为第一代卵期,6—7月为幼虫期,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婉期,7月下旬至8月为成虫期;第二代幼虫8月上旬发生,10月份结茧越冬。 成虫羽化多在傍晚,以17-22时为盛。成虫夜间活动,趋光性不强。雌蛾产卵多在叶背,卵做产或数粒在一起。每雌产卵49—67粒,成虫寿命4-7天。 幼虫多在白天孵化。初孵幼虫先食卵壳,然后取食叶下表皮和叶肉,剥下上表皮,形成圆形透明小班,隔1日后小班连接成块。4龄时取食叶片形成孔洞;5、6龄幼虫能将全叶吃光仅留叶脉。幼由食性杂,各地喜食的林木、果树种类不一:江苏太湖地区,以危害枫杨、朴树为主;在哈尔滨则以苹果为主;在青岛以苹果、梨、桃为主;江西中部以挑为主;在安徽杨山果区以苹果为主,怀远以石榴为主,合肥第一代黄刺蛾幼虫多危害枫杨、核桃;第二代幼虫多危害梨和标类叶片。 幼虫共7龄。第一代各龄幼虫发生所需回数分别是:1—2天,2-3天,2-3天,2-3天,4-5天,5-7天,6一8天;共22-33天。幼虫老熟后在树枝上吐丝作茧。茧开始时透明,可见幼虫活动情况,后凝成硬英。英初为灰白色,不久变褐色,并露出白色纵纹。结茧的位置:在高大树木上多在树枝分叉处,苗木上则结于树干上。一年2代的第一代幼虫结的英小而薄,第二代茧大而厚。第一代幼虫也可在叶炳和叶片主脉上结茧。[2]
分布与危害
国内分布: 除宁夏、新疆、贵州、西藏目前尚无记录外,几乎遍布其他省区 国外分布: 日本、朝鲜、苏联(西伯利亚)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1)处理幼虫多种刺蛾如丽绿刺蛾、漫绿刺蛾、纵带球须刺蛾等的幼龄幼虫多群集取食,被害叶显现白色或半透明斑块等,甚易发现。此时斑块附近常栖有大量幼虫,及时摘除带虫枝、叶,加以处理,效果明显。不少刺蛾的老熟幼虫常沿树干下行至于基或地面结茧,可采取树干绑草等方法及时予以清除。(2)清除越冬虫茧刺蛾越冬代苗期长达7个月以上。此时农、林作业较空闲,可根据不同刺蛾虫种越冬场所之异同采用敲、挖、剪除等方法清除虫茧。烛革可集中用纱网紧扣,使害虫天敌羽化外出。为免受茧上毒毛之害,可将茧埋在30cm深土坑内,踩实埋死)。 2.灯光诱杀大部分刺蛾成虫具较强的趋光性,可在成虫羽化期于19-21时用灯光诱杀。
3. 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4.生物防治刺蛾的寄生性天敌较多,例如已发现黄刺蛾的寄生性天敌有刺蛾紫姬蜂、刺蛾广肩小蜂、上海青峰、爪哇刺蛾姬蜂、健壮刺蛾寄蝇和一种绒英蜂(学名待查)。纵带球须刺蛾,丽绿刺蛾,黄缘级刺蛾卵的天敌有赤眼蜂 Thehmpmma sp.;刺蛾幼虫的天敌有白僵菌、青虫菌、枝型多角体病毒,均应注意保护利用。在天敌利用上,例如以2.3X10’-2.3 X 10’个/ml浓度的纵带球须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该虫,效果达 100%;将患此病幼虫引入非发病区,可使非发病区幼虫发病在90%以上;将感病幼虫(含茧)粉碎,于水中浸泡 24小时、离心 10分钟,以租提液 20亿 PIB/ml的黄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稀释1000倍液喷杀3—4龄幼虫,效果达76.8-98%。上海青蜂是黄刺蛾常见天敌,江苏清江市苗圃,应用刺蛾茧保护器将采下的虫茧放入其中,使羽化后青蜂飞出。如是使刺峨的被寄生率第一年达 26%,第二年达 64%,第三年达 96%
参考文献
- ↑ 黄刺蛾的小行星微信
- ↑ 被洋辣子(黄刺蛾)蛰到怎么办百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