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不泊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鷹不泊薳,中藥名。為芸香科植物勒欓Zanthoxylum avicennae(lam.) DC的嫩葉。具有利膽退黃、解毒消癰的功效,主治濕熱黃疸、乳癰。[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鷹不泊薳
漢語拼音:Yīnɡ Bù Bó yuǎn
別名:烏鴉不企樹、竻當(《嶺南採藥錄》),鳥不宿、畫眉架(《嶺南草藥志》),刺倒樹(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利膽退黃、解毒消癰
主治:濕熱黃疸、乳癰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鷹不泊薳
拼音名:Yīnɡ Bù Bó yuǎn
出處
《本草求原》
來源
為芸香科植物勒欓的嫩葉。
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鷹不泊"條。
化學成份
葉含橙皮甙。
功能主治
- ①《本草求原》:"同米粉食治黃疸。"
- ②《嶺南採藥錄》:"患乳瘡,取嫩葉搗爛煎,酒沖服,以醉為度,用其渣敷瘡之四圍,中留孔以泄毒氣。"[2]
摘錄
《中藥大辭典》
功能
利膽退黃、解毒消癰。
主治
濕熱黃疸、乳癰。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或搗敷。
化學成分
葉含橙皮甙。
相關論述
- 1、《本草求原》:同米粉食治黃疸。
- 2、《嶺南採藥錄》:患乳瘡,取嫩葉搗爛煎,酒沖服,以醉為度,用其渣敷瘡之四圍,中留孔以泄毒氣。
植物種屬
芸香科植物勒欓。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12m。主幹上着生三角形紅褐色較大的皮刺,枝上的皮刺較小,長1-3mm。奇數羽狀複葉互生;葉軸上有甚窄的葉翼,表面下陷成小溝狀;小葉片13-18片,長圓形,倒卵狀長圓形或菱形,長2-6cm,寬1.5-2.5cm,先端狹尖或短尾狀尖,鈍頭且常微凹,基部楔形,歪斜,兩側不對稱,邊緣常背卷。傘房狀圓錐花序頂生,長10-20cm;花5基數;萼片卵形,長約0.5mm;花瓣淡青色,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5-2mm;雄花的雄蕊比花瓣長,藥隔先端凸尖;退化雄蕊2叉裂;雌花無退化雄蕊,心皮2枚。成熟心皮1-2,紫紅色,表面有粗大的腺點,排列規則。種子卵形,長約4mm。花期6-8月,果期9-10月。
分布區域
生長環境
生於平地、山坡的樹林中或路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