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魚紋 中國古代青銅器紋飾之一。圖案表現為魚的形態,脊鰭與腹鰭各一個或兩個。魚紋常飾於盤內,反映器物裝飾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結合的。魚紋也常施於銅洗和銅鏡上。商代的魚紋,脊鰭和腹鰭各有兩個,魚的形象較為呆板。春秋戰國時期的魚紋,常見有一個脊鰭,魚口多張開,形象生動。魚紋多施於盤內。故宮博物院藏一件龜魚蟠螭紋方盤,盤內魚紋顯示出魚在水波中遊動的狀態。魚紋也常見於漢代的銅洗和宋、元的銅鏡上。[1]
作品
人面魚紋彩陶盆於20世紀50年代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當時,發掘共發現7件繪有人面紋的陶器,有兩件較為完整(其他5件為器物殘片),其中一件就是人面魚紋盆。
寓意
傳統寓意紋樣。《史記·周本紀》上說周有鳥、魚之瑞。又《太平御覽》卷九百三十五引《風俗通》曰:「伯魚之生,適用鐀孔子魚者,嘉以為瑞,故名鯉,字伯魚。」說明魚在古人的心目中,也是一種瑞。漢代畫像石中,魚紋大多為鯉魚,並常常與龍、鳳同處一畫。同時,魚具有生殖繁盛、多子多孫的祝福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