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鲫鱼潭 |
---|
|
鲫鱼潭,又称鲫仔潭、龙潭、东湖,是位于今台湾台南市永康区大湾至仁德区一带的古湖泊,为昔日台邑八景之一,留下许多相关文学作品。约自清道光初年开始逐渐干涸,今日昆山科技大学校内的昆山湖为其残存部分。[1]
历史
民国77年(1988年)由石万寿编纂之《永康乡志‧建置》指出鲫鱼潭为古代大湾海峡消退后之残馀。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该潭曾经干涸。康熙二十八年左右潭面“周围大十里馀,深不可测”,潭中生长许多鲫鱼可供每年征税。康熙三十五年左右该潭改名为“东湖”,《永康乡志》认为是因位于台湾府城东方而得名。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完稿之《台湾县志》中则记载该潭形状细长,长约三十馀里,除鲫鱼仍多以外,其水源亦可灌溉附近永康里、长兴里、广储西里等三地之农田,为祈雨之处故又称“龙潭”,“龙潭夜月”并为台邑六景之一。
乾隆时期《重修台湾县志》对该潭记载与《台湾县志》大致相同,不过长度从三十馀里减至二十馀里,六景并扩充为八景,乾隆十六年(1751年)侯世光并于其上建立鲫仔潭桥。台湾府知府蒋元枢亦曾于湖上建水心亭,为游人墨客聚集之处,后于道光初年开始干涸。
台湾战后时期,李正合在附近创办昆山工业专科学校(今昆山科技大学)并担任校长。为求保存古迹、复兴中华文化,遂于民国60年代(1970年代)末期发起整理景观、兴建曲桥亭台等,历时两年完工。
相关文学创作
清领时期前往鲫鱼潭游览之文人留下不少相关诗文创作,例如林庆旺〈东湖即景〉;李雰〈龙潭夜月〉;章甫〈游鲫鱼潭记〉、〈鲫潭月夜泛舟〉、〈鲫潭霁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