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鈴薯軟腐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鈴薯軟腐病

馬鈴薯軟腐病
原圖鏈接

馬鈴薯軟腐病是由幾種歐文氏菌單獨或混合侵染,為害貯藏期馬鈴薯塊莖的一種細菌病害。遍布全世界馬鈴薯產區,每年不同程度的發生,是歐、美國家馬鈴薯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減產3%~5%,常與干腐病複合感染,引起較大損失。

基本信息

中文名:馬鈴薯軟腐病

分布區域:遍布全世界馬鈴薯產區,每年不同程度的發生

危害作物:馬鈴薯

馬鈴薯軟腐病
原圖鏈接

為害部位:葉、莖及塊莖

分布和為害

遍布全世界馬鈴薯產區,每年不同程度的發生,是歐、美國家馬鈴薯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減產3%~5%,常與干腐病複合感染,引起較大損失。

薯塊受侵後,初期皮孔略凸起,組織呈水漬狀,病斑圓形或近圓形,直徑1~3毫米,表皮下組織軟腐,以後擴展成大病斑直至整個薯塊腐爛,並伴有惡臭氣味,在30℃以上時往往溢出多泡狀粘稠液,腐爛中若溫、濕度不適宜則病斑乾燥,擴展緩慢或停止,在有的品種上病斑外圍常有一變褐環帶。[1]

為害症狀

軟腐病一般發生在生長後期收穫之前的塊莖上及儲藏的塊莖上。被侵染的塊莖,氣孔輕微凹陷,棕色或褐色,周圍呈水浸狀。在乾燥條件下,病斑變硬、變干,壞死組織凹陷。發展到腐爛時,軟腐組織呈濕的奶油色或棕褐色,其上有軟的顆粒狀物。被侵染組織和健康組織界限明顯,病斑邊緣有褐色或黑色的色素。腐爛早期無氣味,二次侵染後有臭氣、黏液、黏稠物質。

病原信息

有3種。Erwiniacarotovora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yetal.稱胡蘿蔔軟腐歐文氏菌胡蘿蔔軟腐致病變種和E.carotovorasubsp.atroseptica(VanHall)Dye稱胡蘿蔔軟腐歐文氏菌馬鈴薯黑脛亞種及E.chrysanthemiBurkholder,McFaddenetDimock稱菊歐氏菌。菌體直杆狀,大小1~3×0.5~1(um),單生,有時對生,革蘭氏染色陰性,靠周生鞭毛運動,兼厭氣性。

傳播途徑

軟腐病是細菌性病害,胡蘿蔔軟腐歐氏桿菌變種和黑脛病歐氏桿菌變種是軟腐病的常見病原。這兩種病原屬厭氣細菌,易在水中傳播。軟腐病的侵染循環與黑脛病相似。一般易從其他病斑進入,形成二次侵染、複合侵染。早前被感染的母株,可通過匍匐莖侵染子代塊莖。溫暖和高濕及缺氧有利於塊莖軟腐。地溫在20℃~25℃或在25℃以上,收穫的塊莖會高度感病。通氣不良、田裡積水、水洗後塊莖上有水膜造成的厭氣環境,利於病害發生髮展。施氮肥多也提高感病性。[2]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加強田間管理,減少薯塊帶菌量,增施鈣肥可提高細胞壁鈣含量,增施磷肥可提高組織酚含量,均有利於增強薯塊的抗病力。  

2、收穫時避免造成機械傷口,入庫前剔除傷、病薯,用0.05%硫酸酮液劑或0.2%漂白粉液洗滌或浸泡薯塊可以殺滅潛伏在皮孔及表皮的病菌。  

3、及時拔除病株,並用石灰消毒減少田間初侵染和再侵染源。  

4、貯藏中早期溫度控制在13~15℃,經2周促進傷口癒合,以後在5~10℃通風條件下貯藏  

5、強田間管理,注意通風透光和降低田間濕度。  

6、選用抗病馬鈴薯品種。 

藥物防治

在發病初期噴73%農用鏈黴素30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500倍液,或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或50%百菌通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0%百菌通500倍液,20%噻菌銅SC5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3~4次[3]


相關視頻

馬鈴薯軟腐病的主要特徵及防治方法


什麼是軟腐病 -- 愛華免費植保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