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师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9年9月14日) |
马师儒(1888~1963)字雅堂。陕西米脂人。先后就读于绥德中学堂、陕西省高等学堂、上海同济医工学校工科,1919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曾任北高师附属中学教员。1921年3月入德国柏林大学教育专科学习教育和心理学, 1924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同年转入瑞士苏黎世大学,1927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 应杜斌丞之约, 任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校长。
马师儒 | |
---|---|
出生 |
1888 陕西米脂 |
逝世 | 1963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字雅堂 |
人物简介
先后担任北京大学、青岛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等院校的教授。 马师儒 马师儒
人物生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各大学相继内迁,马任西安临时大学(后改名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
大学)教授,还担任国立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并任陕西省参议会参议员、省政府委员等职。
延安之行
1942年4月,马因父丧回陕北,途经延安参观了学校、工厂、农村,亲眼看到共产党领导的陕甘
宁边区人民艰苦奋斗、团结抗战的景象,兴奋地说:"耳闻不如目见,信然,信然!"随后,他在米
脂、绥德和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发表演说,赞扬边区是"国家民族新的生机",批评国民党报刊对边区
的宣传是"传闻掩盖了事实,误解埋没了真相"。在延安期间,毛泽东会见了他。毛向他介绍了国共
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介绍了自己的家庭和革命经历,同时也询问了国统区大学教育的
情况。离开的时候,毛还特地请他回陕南后向他早年的老师、同乡黎锦熙先生(时为迁驻汉中的国立
西北大学和西北师范学院合聘教授)问好。
两个多月的陕北之行,马感触良多。辞别时,他坦率地说:"边区虽小,有新气象,就像咱陕北
所说的新发展;反过来,重庆摊子虽大,但有死气,倒像一个破落户。毛主席体大思精,所望群策群
力,中国大事已定,共产党必胜。"回到西北大学后,他逢人便谈自己延安之行的观感,并在一次总
理纪念周集会上,讲毛泽东问候黎锦熙老师的事,引起了国民党、三青团的不安。教育部部长陈立夫
立即电饬西北大学:"身为文学院长,在陕北讲演,公开赞扬异党的政治,应予警告!"教育部训导
委员会也密电西北大学,指责马师儒"为奸党大肆宣传"。不久,西北大学校长赖琏(国民党中执委
员)即宣布免去马文学院院长职务,并阴谋对他"痛下毒手"。马得知这个消息,镇定自若,书写了
文天祥的《正气歌》,并安排了家事,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不测。但赖琏等慑于国共合作抗战的大势
和马在教育界的影响,未敢下手。
抗战争胜利后
西北大学于1946年5月迁回西安。一年半后,西北大学校长、国民党中执委员
刘季洪因镇压学生运动被赶下台。教育部为缓和矛盾,不得不任命马师儒接任校长。这时,马虽已年
过六旬,但为提高西大教学水平,亲赴宁、沪、平、津,为学校约集名师,仅1948年新聘专职正、副
教授即达37人,还邀请屈武、郑伯奇、陈梦家等一批名人来校讲学。他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除要求
学生完成课业外,还要求学生要有高尚的修养和健全的体魄。他支持学生的进步社团活动。刘季洪当
校长时不准成立的学生自治会,也在他的支持下于1947年底正式宣布成立。虽然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
学校当局加紧对进步学生的控制,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还要他立即开除所谓"共党间谍学生",
可他仍然公正开明地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在国民党当局的眼里,马早有明显亲共倾向,因而时时对
他进行防范。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对国统区的独裁、专制统治更加严厉,马要继续
应付这一局面,已感力不从心,遂于1948年9月辞去了校长职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马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常说:"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人物评价
1951年,他虽已年过花甲,仍参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团,赴商县参加土改运动。1954年西北大学师范学
院独立建校,改建西安师范学院,马任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教育研究室主任。他长期坚持在教学第
一线,给学生讲授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外教育史,并培养青年教师。在教学中,他尽心尽力、无倦无
隐, 经常重写讲稿, 补充新观点、新材料,编写有《中国近代教育史讲义》《中国古代教育史》和
《外国教育史》等教材。1957年,他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并任民进陕西省委员会委员和政协西安市委
员会常务委员。晚年虽视力不济,手腕颤抖,但仍勤奋学习,关心国家大事,即使在医院的病床上,
还坚持阅读报刊。他在日记中写到:"小子有何能?学愚公,辛勤,莫负此心!"他就是靠勤奋努力,
在教育战线耕耘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