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蘋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香蘋婆(學名:SterculiafoetidaL.)是梧桐科、蘋婆屬喬木,枝輪生,平伸。葉聚生於小枝頂端,為掌狀複葉,小葉橢圓狀披針形,頂端長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楔形,幼時有毛,成長後無毛,葉柄長10-20厘米;托葉劍狀,早落,圓錐花序直立,着生在新枝的近頂部,有多花,有臭味,花萼紫紅色,蓇葖果木質,橢圓形且似船狀,頂端急尖如喙狀,幾無毛,每果有種子10-15個,種子橢圓形,黑色而光滑。
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越南、泰國、柬埔寨等熱帶或亞熱帶地區。在中國分布於廣東等南方省份。香蘋婆為陽性樹種,幼苗至大樹均需充足光照,不耐陰。適生於酸性至微酸性的沙質壤土或壤土,在瘠薄幹燥荒山和黏重土生長不良。
香蘋婆是優良的觀花樹種。可植於路旁、溝旁、渠旁和宅旁。其木材可作家具等。種子炒熟可食。
- 中文名: 香蘋婆
- 學 名:Sterculia foetida L.
- 別 稱: 掌葉蘋婆
- 界: 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錦葵目
- 科:梧桐科
- 屬:蘋婆屬
- 種: 香蘋婆
- 命名者及年代: L.,1753
生長環境
香蘋婆為陽性樹種,幼苗至大樹均需充足光照,不耐陰。適生於酸性至微酸性的沙質壤土或壤土,在瘠薄幹燥荒山和黏重土生長不良。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澳大利亞北部、非洲熱帶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廣州(康樂)和海南(崖縣)和廣西。
形態特徵
喬木;枝輪生,平伸。葉聚生於小枝頂端,為掌狀複葉,有小葉7-9片,小葉橢圓狀披針形,長10-15厘米,寬3-5厘米,頂端長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楔形,幼時有毛,成長後無毛;葉柄長10-20厘米;托葉劍狀,早落。
圓錐花序直立,着生在新枝的近頂部,有多花,有臭味;小苞片細小,花梗比花短;萼紅紫色,長約12毫米,5深裂幾至基部,萼片橢圓狀披針形,向外廣展,外面被淡黃褐色短柔毛,內面的上部密被白色長絨毛,遠比萼筒長;雄花的花葯12-15個,聚生成頭狀;雌花的心皮5枚,被毛,花柱彎曲,柱頭5裂。蓇葖果木質,橢圓形且似船狀,長5-8厘米,頂端急尖如喙狀,幾無毛,每果有種子10-15個;種子橢圓形,黑色而光滑,長約1.5厘米。花期4-5月。在「四旁」(即路旁、溝旁、渠旁和宅旁)栽植的肥沃地,4-5年成蔭,開始開花結果。[1] [2]
繁殖方法
採種
香蘋婆於6-7月果熟,蓇葖果熟時由青色轉變為淡黃色,果大如鵝蛋,先端急尖似嗽狀,充分成熟時果殼自行開裂,內果壁紅色,每果有種子1-5粒,種子橢圓形,蓇葖黑色有光澤。種子忌日曬,可隨采隨播或混適濕沙藏。種子千粒重1200-1400克,發芽率為75-86%。
播種
苗圃地宜選避寒向陽的緩坡地,細緻整地起畦。採用條點播,條距35厘米,開條播溝深10厘米,按15厘米粒距,點下種子1粒,用草皮泥灰或堆肥蓋種厚5厘米,然後蓋草保濕。半個月後發芽出土,將蓋草揭除放於行間。
香蘋婆也可用枝條扦插育苗或埋干繁殖。
栽培技術
苗期管理
苗期生長快速,對水肥條件要求高。在全光照下生長良好,夏季不需搭棚遮蔭。不耐乾旱,注意及時淋水。忌寒冷霜凍,冬天注意防霜防寒。苗期生長快速,木質化的程度較差,為了提高幼苗抗寒的能力,秋前即應控制生長速度,停施氮肥,少淋水。
定植
半年生的苗高可達50厘米,但苗莖幼嫩,尚不宜出圃定植,至第2年春稀疏移植1次,一般水肥管理即可,以免苗木徒長。至第3年春,苗高多在1.5米左右,木質化程度提高,可供「四旁」綠化種植。一年半生規格苗高1.4-1.6米,地徑2厘米以上。每667平方米產苗5-6千株。栽植地宜選河岸兩旁、水塘周圍及村邊和屋旁零星空地,也可選在低丘陵或平地土層深厚濕潤的地方栽植。栽植密度為4米×(4-5)米,每667平方米植25-40株。
撫育
植後要加強撫育管理,每年除草、鬆土、施肥2-3次,如同經營果樹一樣,才可多結果。
主要價值
觀賞:蓇葖果莢如船,開時紅色,形態頗美觀。是優良的觀花樹種。可植於路旁、溝旁、渠旁和宅旁。
經濟:木材屬輕軟木,可作室內家具;樹皮為優質纖維,可代麻及作造紙、紡織原料。
食用:香蘋婆的種子炒熟可食,味如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