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东新城满眼春(赵友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颍东新城满眼春》是中国当代作家赵友坤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颍东新城满眼春
阜阳,是一个浸润着水的灵性的地方,以河为脉,以水为魂。淮河浩浩汤汤,沙颍水何澹澹,西湖浩浩淼淼,阜城三清贯颍,颇具诗情画意。颍东更是水系纵横,茨淮横亘东西,新河纵贯南北,柳沟古已有之,东湖横空出世,皆环颍而生。
“颍河水,清又清,夜来雨过春潮生。”沙颍河,从永安闸分水济河后,主流宛如一条玉带从三里湾逶迤飘出。太阳照在河面上,闪着一片片金光,白鹭飞于波上,鱼儿游在水中。月上柳梢头,树影婆娑,渔火连天,又一番“渔舟唱晚”的景象!春日里,两岸的柳枝吐出鹅黄,继而垂下绿丝绦,春姑娘在林间穿行,少儿在滨河公园玩耍,发出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天蓝、水清、花红、地绿。岸边的绿意在水中重叠变幻,油菜花和各种野花倒映于水中,一棵棵垂杨柳投影水面,一河黄绿,两眼水彩!一到夏天,左岸的荷塘,莲藕遍布。田田的荷叶、粉红的荷花,迎风起舞,花香袅袅,清风阵阵,如痴如醉,令人暑意顿消!荷花仙子和着青蛙的鸣叫凌波起舞,小鸟为其助威,知了为其喝彩,幸甚至哉;汛期时,潮平两岸阔,河水犹如一匹匹脱缰的野马,穿闸狂奔,向东南拐一个弯继续东进,最终在正阳关入淮。颍东人爱惜水源,防污治水,袁寨段颍河水质监测站入选全国首批“最美水站”。
颍东因河而兴,精巧擘画,坚持医疗与体育并重,文化与职教同行,勾勒出集高档小区、学校、公园、医院、体育中心、商超于一体的颍东新城。看呀!颍河风景带花草遍地,三角洲公园取代了船民棚户区,公园内樱桃葳蕤,法梧如盖,杨柳成行,银杏片片,滨河文化气息十分浓厚。沿河而下,两岸的高楼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一个个小区似一层层荡开的涟漪扩展开来。大河城章,六里亲水河畔,二百亩河堤公园,成就了“阜阳的黄浦江板块”,成为颍东老城区的地标式建筑。
颍东以济广高速和京九铁路为经,以颍河为纬。颍河东流,与济河双龙并行,颍东区委与公检法大楼隔济河相望,济河游园曲径通幽,附近的体育公园,有打太极健身的老人,有耍剑的剑客,有跳广场舞的大妈。美好的生活还在美的天下公园高倍上演,一座高架桥,一肩挑起新老两城区;一湾济河,连接着颍东政务中心和颍东经济增长点,其乐何极!
站在高架桥上极目东望,阜阳十中新区屹立于东方,岳家湖公园偎依其北。“桂树婆娑影,天香满地闻。”公园内,桂树排排,竹林片片,如伞盖的绿树形成大片绿荫,婆娑竹影中飘着浓浓的桂花香。伴香而游,只见亭榭玉立,九曲回廊,流水潺潺,宛如江南。湖内水波粼粼,鱼儿欢蹦乱跳。移步湖边,岳庙祠堂,庄严肃立;拱桥如弓,下自成溪,水似左右顾盼的眼,桥似善睐的眸,岳飞塑像挺立于桥头,俨然是一位守护家园的门神。岳家湖畔,市人民医院岳家湖院区高楼矗立,恢宏大气。十六层门诊综合楼、十九层医技楼、四层医养楼错落有致,刷脸即可就诊,住院病人可以在床上扫码点餐,满足了颍东群众的看病需求,形成“三十分钟优质医疗服务圈”。
水绿共建,美景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颍东人民加快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区。位于滨河绿化带的岳家湖公园,串联起济河湾公园与向阳河绿化景观带,并与颍东国家农业公园东西呼应,形成绿色景观长廊,成为美好阜阳的绿色名片。新城东北,颍东欢乐城是市民的水上乐园,摩卡水王国更是儿童暑假的好去处。附近的吕寨野生动物园,狮子馆、老虎馆、棕熊馆、鸸鹋馆、河马馆、骆驼馆,馆馆精彩;梅花鹿、长颈鹿,鹿鹿登场;金钱豹、美洲豹、黑豹,豹豹争雄;袋鼠园、鸵鸟园,园园彰显沙漠动物风采;马戏剧场、海狮表演剧场,场场爆满;萌宠互动区,兽言可亲,鸟语啁啾,人兽禽大联欢,笑语一片。
颍河一路向东,不拒小流,接纳了朱家河。寒露之后,清秋水流轻柔情深,清冽中透着一股凉意,谱写着秋天的童话。秋月当空朗照,两岸蒹葭苍苍,苇絮如霜,形成玉宇琼田,诗意盎然!冬天的河水则结着薄冰,人们却做着一场洁白的梦,盼望着银装素裹的世界,可以踏雪寻梅,赏雪赋诗。
在袁寨,范沟湿地与国家农业公园联手打造天下第一农民公园。沿着游览主环线,观赏颍河农家文化和田园风光,体味“杨竹园花田嘉年华、康庄大道乐逍遥、画里赵集恋乡愁、沧海桑田忆颍淮”的农业变迁。在口孜东北,济河岸畔,东湖浩淼,珍珠蚌养在网箱里,一个个矿泉水瓶子如飘流瓶浮于水面,形成一道别样的风景。颍水在阜阳的心脏徜徉,滋养大美阜阳的人间天堂。
一湾碧水,两岸平川,盛满了四时的文化记忆和载不动的乡愁。
颍东是水做的。水生万物,颍淮文化是其中一段精美的乐章。瞧!千年古刹北照寺旧貌换新颜,清朝长江水师提督程文炳宅院修旧如旧。口孜老街、青丘古城焕发新春,清真寺伴着古兰经传来绵长的祈福。左手是美景,右手是工矿。口孜东矿,生产正忙,化工企业,大放奇光!
如今,颍东人以青春年华为梭,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建设宜居宜游的美好家园,织就温暖的画卷,织出幸福美好的锦绣河山。[1]
作者简介
赵友坤,曾用名王玉友,网名愚夫,皖阜阳市颍东区人,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发表数十篇散文,网络上发表若干作品。